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研究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研究

一、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多元文化冲突的格局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了这种趋势的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到了深刻影响,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

在经济全球化为先导的影响下,文化全球化应孕而生。

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不同程度走向世界,它们在相遇中互相吸收、融化和调和,其内容和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逐步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改革开放使中国不可避免要加入到全球化大潮中,在开放的环境中,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进入中国,并带来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社会文化模式由一元独霸变为多元并存。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旧的文化系统仍然活跃,新的文化模式正逐渐形成,两者在相互碰撞中形成了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中多元文化冲突的格局。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曾经发生过三次冲突。

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

如今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新的现代化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的健全等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再一次发生冲突,并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领域中显露出来,这就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冲突、民主政治与封建专制的冲突、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冲突。

具体表现为对外开放与封闭传统的冲突、法制与人治的冲突、核心家庭与传统大家庭的冲突、创新思维与惯性思维的冲突、求强心理与求稳心理的冲突等。

当今中国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传统文化模式的解体和现代文化模式的建立,旧文化在冲突中被审视、被否定和被取代,但传统文化中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粹将继续被现代文化所接纳吸收和传承。

二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当今世界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各文化体系之间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其规模是超乎想象的,文化全球化势不可挡。

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异质文化之间正发生着激烈的交流与碰撞。

由于话语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不同,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但同时又带有很大的复杂性。

西方因其在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它在文化上也占有优势地位,因而,西方文化在向我国输入中体现出文化霸权倾向。

中国的本土文化在“文化霸权主义”面前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遭遇到西方文化的侵犯、取代和挑战,民族文化产生了认同危机。

许多人在看到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后认可了它,但又注意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从心里又仇视它。

人们对本土文化抱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对外来文化是一种本能上的抵触与排斥。

人们担心西方文化介入后,传统文化面临被消弱甚至消灭,他们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于是在社会转型期,人民采取了“即中即西”的文化模式。

Vol.33No.11Nov.2012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研究黄敏(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安徽合肥230031)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面对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的中国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政府与社会在共同建设与繁荣群众文化的行动中,应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等方法,对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出适合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与实践途径,以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系统化、层次化和功能化,切实体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关键词: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以人为本;核心价值体系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70-03170--二、多元文化冲突对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当今中国文化领域中的多元化趋势,使人们在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出现激烈冲突,这对我国在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上产生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

从有利的方面来看,多元文化冲突为我国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群众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围绕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开放性,这决定了群众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具有极强的吸收力,因而,我国群众文化在其自身发展中能够更加广泛地汲取世界优秀文化资源,将丰富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资源相互融通,进一步拉近了广大人民群众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距离,使群众文化更具时代的特色。

从不利的方面来看,多元文化冲突消弱了马克思主义在群众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当今我国文化领域中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彻底打破以往封闭自守的单一性格局,向世界敞开文化交流的大门,国内群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多元化态势,人们的思想比以往更加开放和活跃。

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不断探索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尚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中贫富两极分化、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失业等问题比较尖锐,使一部分民众在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原有的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动摇,迷失了方向,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西方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

这就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群众文化发展中被弱化。

三、积极推进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群众文化,则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

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新境遇下,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把群众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群众文化的影响力。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而先进生产力则需要先进文化来集中反映。

发展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重心,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发展科学教育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持。

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贯彻落实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

既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国情而又面向世界。

通过发展先进文化,使主流文化在群众文化面前发挥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有效增强群众文化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侵蚀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健康和谐的思想文化环境。

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社会思潮。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化与完善,中国社会文化思潮趋向多样化。

主要有: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左派”、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派别。

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及对群众文化的多重影响,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概括来说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社会文化思潮。

(1)要在与时俱进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说服力、竞争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2)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客观全面地认识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准确把握其内在本质,实事求是地评判其社会功能。

(3)在开放式思想文化环境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主动应对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加强疏通管理,倡导和谐理念,充分发挥起自身的引领作用。

171--三是推动群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良性互动。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成果的总结,是观念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反映着观念意识所制约的生活现象,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我国的社会结构在改革开放中出现明显的转型,原有的社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现分化和调整,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与此相对的群众文化也形成多元化格局。

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人民群众的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群众文化生产和消费极不协调,文化产品在内容上创新不够,在形式上类型单一,在数量上不够充足,在质量上缺乏保证,不能充分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解放思想,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积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正确把握和运用文化领域的内在规律,让文化消费的需要成为文化生产的直接动力,在不断满足文化消费的需要中实现文化生产的发展创新。

同时要让文化生产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文化消费的需要和动力,以丰富的具有时代性的优秀文化去引导和提升大众文化。

文化生产要充分体现和谐文化的人文关怀的理念,在产品创作上要注重层次性,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等,生产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的主体地位和文化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在激发社会文化的活力中,促进社会文化繁荣与和谐。

四是打造三级群众文化的网络体系,提升群众文化的整体效能。

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参与者,而发展群众文化则在新时期担当着激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重要职能。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与之密切联系的群众文化的需求和标准不断提高,为此,政府和社会应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积极探索并构建三级群众文化的网络体系。

打造一级基地,加强市、区级文化中心建设。

各级政府要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市、区级文化中心硬件设施建设,继承和创新主流文化节目,有效承担起国家重要节日、会议的宣传活动。

同时,以市、区级文化中心为基地,大力培养扎根基层的文化人才,为繁荣新时期的基层文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