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练习题七一、填空:1、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2、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
3、小学儿童解决问题过程的三个环节是:.4、根据教与学的性质,将教学模式分为:.5、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幼稚、,喜欢、喜欢。
二、单项选择:1、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的三个定律。
A 工具说B 联结说C 认知说D 人本主义学说2、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b )。
A 直觉行动思维B 具体形象思维C 抽象逻辑思维D 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3、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利他行为的核心是()。
A 成人的榜样B 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C 掌握利他的知识D 掌握利他的技能4、儿童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是()。
A 社会环境B 自然环境C 遗传D 家庭环境5、用自己的话来表述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途径是()。
A 形成问题的表征B 知识技能的调用C 解题成果的评价三、多项选择:1、学习的学习动机就其心理成分有()。
A 学习的目的性B 学习兴趣C 成就愿望D 成绩反馈2、要了解儿童自我意识,必须了解儿童的()。
A 自我评价B 自我体验C 自我控制D 自我中心3、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
A 顺向迁移B 逆向迁移C 正迁移D 负迁移4、根据学习的特征可把学习分为().A 情感学习B 试误学习C 顿悟学习D 模仿学习5、短时记忆的信息主要是以()形式编码的。
A 知觉B 听觉C 视觉D 感觉四、简答:1、简述学习的类型。
(按不同的分法回答)2、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什么?3、遗忘的理论有哪些?4、小学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哪些发展?5、学习准备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五、论述:如何理解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1.(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
A.掌握学习B.程序教学C.合作学习D.发现学习2.( )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A.认知好奇心B.成就动机C.自我效能感D.成就归因3.以下不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A.教师指导B.学习材料特性C.教学内容D.认知结构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6.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是( )A.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B.知识理解的策略和知识记忆的策略C.通用策略和专用策略D.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7.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
A.布鲁纳B.奥苏伯尔C.加涅D.桑代克8.儿童的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9.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利他行为的核心是( )。
A.成人的榜样B.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C.掌握利他的知识D.掌握利他的技能10.学生在学习体操过程中,各种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常有多余动作,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A.动作幅度B.动作结构C.动作力量D.动作速度11.新教师一般处于( )A.关注情境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教学阶段D.关注生存阶段12.研究发现,( )岁是继两岁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
A.7—8岁B.8—9岁D.8—10岁D.9—11岁13.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是( )A.正迁移B.负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14.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0%通过视觉,( )通过听觉。
A.3.5%B.1.5%C.1%D.11%15.用实验比较了两组成就动机强弱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洛厄尔B.皮亚杰C.班杜拉D.瓦拉斯16.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的是( )A.布鲁纳B.班杜拉C.皮亚杰D.加里培林17.影响知识应用的重要因素是( )A.智力水平B.知识的理解C.知识的巩固D.知识的保持18.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是( )A.桑代克B.布鲁纳C.皮亚杰D.威特金19.20世纪20年代初,(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于192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A.陆志韦B.潘菽C.陈选善D.廖世承20.小学儿童观察能力分为几个阶段,在幼儿期主要是( )的发展。
A.认识“空间联系”阶段B.认识“个别现象”阶段C.认识“因果关系”阶段D.认识“对象总体”阶段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是( )A.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B.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C.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D.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E.实施、监督解决方案;调控解决方案2.桑代克根据实验提出了主要的学习定律是( )A.加强律B.准备律C.练习律D.效果律E.认知律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个系统包含( )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4.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不同,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 )两种。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5.学习的过程包括( )。
A.信息的传授B.信息的获得C.信息的转换D.信息的评价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0.5分,共10分)。
1.一般认为,超过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
2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前苏联的教育改革,还形成了一门具有自己特点的学科;年龄与教育心理学。
其主要标志是出版了.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1972)和等主编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1984)。
3.是研究小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教师的组织能力包括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和组织能力。
5.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属于。
6.小学儿童在练习中的差异表现主要有差异,差异和差异。
7.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为主要形式。
8.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
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注意:、、。
9.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
四、辨析题1.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比纳——西蒙量表》。
2.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以及智力活动水平。
3.奥苏贝尔分析认知结构的不同特征对知识理解及保持的影响。
4.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5.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
6.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4分)。
1.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有哪些基本特征?2.技能有哪些作用?3.教师的角色及其职责有哪些?4.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哪几个条件?5.简述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
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六、论述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联系实际谈谈学生喜欢的教师有哪些特征以及为什么这些特征受到学生的重视。
2.评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3.联系教育教学的实际谈谈怎样根据学生性格特点搞好集体教育。
4.何谓迁移?结合自己谈谈教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有那些基本策略?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2345678911617181920二、多项选择题12345三、填空题1.1402.赞可夫《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加梅佐3.小学教育心理学4.教材语言班级5.接受学习6.有意主动记忆策略7.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8.激发求知欲变化教学情境配合学生经验9.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辨析题1.(×)。
世界上最著名的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
2.(×)。
片面,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智力活动水平、课题性质。
3.(√)。
4.(√)。
5.(×)。
道德虽有其社会共同性,但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这种社会关系的阶级性决定了道德的阶级性,表现为各个阶级都是以自己的道德观念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各阶级的道德都是其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
6.(×)。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
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
因此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
五、简答题1.答:尽管对创造性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尽管各种不同的研究及其相关测验分别强调创造性的不同特征,但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
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2.答:技能是合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随意动作或无规则的动作,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它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
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
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经验获得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动作实现的。
通过心智活动,对感性经验进行加工,形成更高级的理性经验。
技能调节着经验获得的过程,决定着经验获得的速度、水平,是经验获得的手段。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包含着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和外部操作活动。
从形成问题表征、确定问题的性质与类型、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法到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通过各种心智与操作动作实现的,而合法则的心智与操作技能保证问题的顺利解决,也达到了变革现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