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最基本的文言文学法(学法介绍见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1、教给他们最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并督促其实践。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学法介绍]文言文学法介绍:一是读:要求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至少要做到读三遍,短的可以更多遍数,长的可以分几部分完成三遍的要求。
(这点老师提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最后进行一些小比赛,看谁读得快。
)二是抬注释:将课文下边有利于自己疏通文意的字词注释搬到课文中相应的位置去。
某些字词句不能理解的用笔标注出来,查字典或者课堂上提出来解决。
(这点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书本来进行落实)三是试翻译:在读,在抬注释的时候,相信学生已经在捕捉意会句子的意思了,试翻译就是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对文句含义进行梳理,有疑问的进行标注。
(这点可以在疏通文意部分的处理中,以学生翻译来进行提升,具体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一个起来翻译一句,也可以大家一起翻译,老师则可以见机行事,把重点字词给学生讲解归纳一下。
)这三点操作的时候(操作时机建议在安排预习的时候,最开始可以在课堂上给出时间进行操作,以方便老师指导),不要硬性规定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交叉使用。
但是在检查的时候(检查时机建议放在疏通文意的时候),完全可以先检查熟读程度,再检查课本上抬注释的痕迹,再让学生自主翻译。
这方法平淡无奇、非常简单,作用却不容小觑。
关键在于老师的检查督促,也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进度。
一般完成这块,就可以直接处理本课的相关字词句的练习。
[教学设计]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检查学生熟读情况:几个小组各推荐一位同学,全文诵读所需时间分别进行记录,对熟读优秀的同学进行大力表扬,条件许可的话可进行适当的小物质奖励,以激发更多同学的读的兴趣。
顺便正字音。
三、简介背景从成语“秦晋之好”的由来,引出对秦晋历史关系的简介,从而引出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疏通文句检查学生抬注释的情况,然后逐段进行文意梳理,学生翻译,老师点拨重点字词句。
过程略。
完成本文重点字词句的练习。
附本文字词句归纳,以供参考:(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
”、“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通“缺”⑤jué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
(本文)“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二)、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 (四)、通假字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②共其乏困(共,通“供”)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④秦伯说(说,通“悦”)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五)、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六)、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五、分析文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本段的重点在“说”,烛之武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来说服秦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步:替秦着想,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四步:以史为鉴,挑拨离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
五步:预测前途,劝秦谨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熟读。
六、深入思考:烛之武退秦师的玄机何在?一个字,就是利。
秦晋围郑,所为何来?是为了利。
秦放弃攻打郑国,所为何去,还是为了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没有人能彻彻底底放下利,只要利人利己就不错了。
烛之武实话实说,没有一句话不是在说利害,这才叫厉害呢!直说得秦穆公的心里,美滋滋,乐滋滋,甜丝丝,那是对他有利;如果没有利益了,就变得心里有点慌,有点虚,有点涩涩的酸楚。
这就叫因势“利”导,这就叫威逼“利”诱,这就叫纵横捭阖,很有点挑拨离间的味道。
“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
”这层窗户纸叫烛之武给捅破了就离间了秦晋,保全了郑国,自己也扬名于中外,流芳于万古,也在语言艺术的园地里种下了一株奇葩,供我们顶礼膜拜,含英咀华,敲骨吸髓,也幻想着有一天也凭借这样的口才施展抱负,造福万民。
有道是:“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
”也正如“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抗于九国之师。
”口才是智慧,或口吐莲花,则芬芳四邻,具有建设性;或口吐毒蛇,则让人躲避逃窜,则具有杀伤力和破坏性,闹得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