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00040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_第7章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_1109

0300040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_第7章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_1109


(2)行政行为的有效与合法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只是一种被推定的法律效力,行政行为 具有公定力并不意味着行政行为真正合法、有效。它只不 过是一种形式上的效力,要使这种形式上的效力转变为实 质上的效力,必须符合一定的有效要件。然而,有效要件 并不等于合法要件,一般说来,有效要件比较灵活,而合 法要件比较严格。在合法与违法之间,是种非此即彼的判 断。而对行政违法行为的有效与否的评价,它可以因事酌 定从而包含多种法律后果的判断。因此在有的情形下,行 政行为虽然违法,但其可能是完全有效的。 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 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 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判决,并责令被诉行政机关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害的,依法判决承担赔偿责 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 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8条)

确定力。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依法作出就具 有相对的稳定性,非依法不得变更或撤销。它与 拘束力一样,也是对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双方当事 人的效力。对于行政主体而言,确定力表现为不 可变更力(又称实质确定力、自缚力),即行政 主体不得任意变更或撤销已经依法成立的行政行 为。如确需变更或撤销,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通 过法定程序。对于相对人而言,确定力表现为不 可争讼力(又称形式确定力),即相对人不得任 意请求变更或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如果请 求变更或撤销,必须遵守法定期限,一旦法定期 限届满,行政行为的效力便得以最终确定。




(2)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作出的行政行为 在行政行为未经法定程序被撤销或变更的条件下, 行政主体针对同一事件作出一个新的行政行为, 应当视为前一行政行为继续有效,而后一行政行 为无效。 在实践中,行政主体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作出的 无效行政行为有以下3种情形: 第一,下级行政主体未经法定程序直接否定上级 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二,行政主体针对同一事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 的行政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后一行政行为 构成无效。但是如果前一行政行为无效,则后一 行政行为可能有效。 第三,行政主体作出的属于一事重罚的行政行为。
四、行政行为的撤销、废止、变更与消灭
1、撤销 行政行为的撤销,是指已经生效的行政行 为,因发现违法或不当,有权机关将其撤 销。 (1)撤销条件:违法或不当。 (2)撤销后果:原则上有溯及既往的效 力。 (3)撤销主体:广泛性。
2、废止 行政行为的废止,是指已经生效的行政行 为因不适应新情况,行政主体将其取消, 使之不再有效。 3、变更 行政行为的变更,是指行政行为内容的部 分改变,即不撤销或废止行政行为,而只 是变更内容的一部分。
4、消灭 行政行为的消灭,即行政行为效力的终止。 能够引起行政行为消灭的法律事实,除了 撤销或废止外,还有以下几种: (1)期限届满。 (2)条件成就。 (3)相对人死亡。 (4)客体灭失。 (5)履行完毕。
第7章 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
一、行政行为的涵义

行政法学上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的法律行为, 即行政主体依法实施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引起行政 法律效果的行为。 1.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行为,而非相对人行 为; 2.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而非事实行为; 3.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律行为,而非其他法律行 为。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32
金伟峰
14
二、行政行为的基本类型



行政行为的基本类型-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分类理由 分类标准效力 1.对象效力。 2.时间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 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 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1条) 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 的决定、命令”,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 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

确认力。确认力是行政行为对其他国家机 关的法律效力。即其他国家机关对已经生 效的行政行为应予充分尊重,它们在作出 相关行为时应当把行政行为作为既成事实 而确认其存在,并作为自身行为的构成要 件和基础。
2、行政行为的生效 (1)行政行为的生效与成立 行政行为的生效,是指行政行为法律效力的产生; 而行政行为的成立,则是指行政行为在事实上的 作出或形成。因此,行政行为的生效与行政行为 的成立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一方面,行政行 为的生效以行政行为的成立为前提和基础。行政 行为只有在成立后,才谈得上是能否生效的的问 题。另一方面,行政行为的成立,只是说明其在 事实上存在,而并不意味着其同时在法律上存在 而立即承认其具有法律效力。

执行力。执行力是指保障行政行为内容得 以最终实现的法律效力。所以执行力同样 是对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双方都具有的效力。 如果行政行为的内容是剥夺相对人权利或 科以相对人义务,相对人必须在规定的期 限内自动履行。如拒绝履行,则行政主体 可依法采取一定的手段强制执行。如果行 政行为的内容是赋予相对人权利或免除相 对人义务,则行政主体负有相应的义务, 以保障行政行为内容的实现。否则,相对 人可通过法定途径请求救济。
3、行政行为的无效 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因具有重大 而且明显的违法情形而自始无效。 (1)条件:重大而且明显违法。 (2)后果:自始无效,即没有公定力。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32
金伟峰

16



无效行政行为的类型: (1)无权行政行为 无权行政行为通常是明显超越公务管辖权 的行为,即行政主体行使了属于其他行政 主体甚至其他国家机关的专有职权。 但是,无权行政行为与越权一样,也有一 个前提,即行为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非 行政主体进行的“假象行政行为”不是无 权行政行为,因为这类行为根本不属于行 政行为。

行政行为生效时间 尽管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公定力,也就是说 行政行为作出之时即为行政行为生效之时,但法 律上的行政行为作出时间并不等同于事实上的行 政行为成立时间。在法律上,行政行为的作出是 针对特定的对象而言的。因此,行政行为对行政 主体的生效时间与对相对人的生效时间并不完全 一致。对于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一旦成立,即意 味着其正式作出,其生效时间即为成立时间;而 对于相对人,行政行为的作出时间应为相对人知 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主体作出行为的时间,而知 道或者应当知道在法律上是以告知作为标志的。 所以,行政行为的告知之时即为生效之时。当然, 行政主体在告知时,可以另定一个生效时间或生 效条件。(告知生效与附款生效)

(3)行政主体违反正当程序原则作出的 行政行为 由于正当程序原则体现了“最低程度的公 正”,是对行政行为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 因此如果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时违背这 一原则,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重大而且明显 的违法而视为无效行政行为。


(4)行政主体作出的内容或形式上有特 别重大且明显瑕疵的其他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作出的在内容上有特别重大且明 显瑕疵而构成无效的行政行为主要包括: 行政行为的内容直接违反刑法;行政行为 的内容根本不可能。 行政主体作出的在形式上有特别重大且明 显瑕疵而构成无效的行政行为主要包括: 依法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而未采用书面形式 或者书面形式上欠缺重大要素;严重违反 法定程序。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32
金伟峰
15
三、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1、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 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表现为行政行为的公 定力,公定力在整个行政行为效力体系中 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是行政行为其他效力 发生的前提。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具体表现 为以下几种内容:

拘束力。行政行为生效后,首先对相对人 和行政主体自身产生法律效力。所以行政 行为的拘束力包括两方面:对相对人来说, 必须服从行政行为,否则可能承担法律责 任;对行政主体来说,在行政行为被依法 撤销或变更之前,也有严格遵守的义务。 应该指出的是,拘束力与约束力是两个不 同层面的概念。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是指行 政行为赋予有关相对人行使其权利的作用 力以及约束有关相对人履行其义务的作用 力之总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