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修改版

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修改版

题目: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摘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价值观念,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许多热点问题如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大学生收费问题,统一高考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重点大学与重点学科的设置问题等等。

要根据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判断与选择。

公平与效率,从逻辑上说,不是一对矛盾概念,而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但在一定的情况下往往容易产生矛盾。

从现实出发,人们往往把它视为一对矛盾统一的概念,并非所谓“认识的混淆、失误。

”在选择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问题上,要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也就是最佳区域。

在主观认识和客观标准方面公平与效率,都是相对性的概念,受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切身利害所制约。

因此,对于同一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认识。

例如:统一高考、教育收费,是公平还是不公平?高等教育大众化,大量扩招,冲击精英教育,是提高效率,还是降低效率?发展民办教育,提高收费标准,是公平还是不公平?高校合并,是提高效率还是降低效率?公平与效率相对的客观标准是:对绝大多数人的公平,对国家、对社会有长远利益。

本文着重论述的是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着重从实际出发探讨了如何协调这种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关键词:公平与效率教育公平效率目录一、绪论 (3)(一)研究的背景 (3)(二)研究的意义 (4)二、教育公平与效率概述 (5)(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概念与内涵 (5)(二)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6)(三)实现教育公平与效率和谐发展的意义 (13)三、我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现状 (15)(一)我国在教育公平与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5)1、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15)2、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15)3、教育结果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16)(二)影响我国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因素分析 (16)1、区域壁垒 (16)2、身份壁垒 (17)3 、是经济壁垒 (17)四、提高我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对策 (18)五结论和展望 (21)(一)尚有争议的理论问题 (21)(二)扩招中涉及到的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21)(三)实证研究方面。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4)一、绪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这是一个既关系到教育的公平和民主,又关系到教育投资效率的复杂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同时也反映在推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由于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依托,因此处理好教育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十分重要而难以解决的矛盾。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究竟是不遗余力地普及和扩大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必要和基本相同的教育好呢?还是牺牲多数人的平等教育而保证少数人接受尽可能高深的教育好呢?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

在教育机会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理论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一种观点主张,从实现社会公平的理想出发,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公平为最高原则。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应当把受教育者看成全社会成员的权利,全体学龄儿童必须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机会。

为实现此目标,社会应当不遗余力地扩大教育机会,增加教育投资总量,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绝对平等地分摊到所有学龄人口身上,从而实现教育机会的完全平等。

这种观点被人们认为是带有强烈的平均主义倾向。

第二种观点认为,必须以效率为最高原则,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应绝对服从经济效率的需求。

这种观点主张,只有生产力得到了高速度的发展,教育的公平才能保障,否则就没有解决公平问题的物质基础。

第三种观点主张,公平与效率并重、互相兼顾。

这种观点认为,效率是改善社会公平状况的物质保证。

反过来,公平又是提高效益的社会保证。

没有效率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没有公平也不会有真正的效率。

二者相互制约和依存。

何为教育公平?何为中国教育公平?如何推进中国教育公平,这亦然是21世纪中国教育要求解的一大难题。

(一)研究的背景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

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

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二)研究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这一论点明确了教育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已成为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追求之一。

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我们应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益的统一,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块重要基石。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诉求。

二、教育公平与效率概述(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概念与内涵《辞海》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是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教育发展状态。

事实上,教育公平应至少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教育权利平等是指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项权利已经列入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受法律保护。

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教育的法权的平等;二是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平等;三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主要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受教育过程平等、三是学业成就均等。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

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

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第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

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

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

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即对教育品质的追求。

因此,在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经过高度筛选、分流的教育制度,着重考虑经济的合理性,要求在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时,又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为前提,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而最终保证他们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

(二)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全球化时代来临。

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的价值追求面临着很多方面的挑战,例如国际化与本土化、科学与人文、继承与创新等等。

其中,又以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为最迫切、最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教授前不久在苏州举行的21世纪教育论坛上以此为主题作了发言。

全球化与信息化给人类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扩大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与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固然会带来发展的机遇,但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不利地位,也会给它们带来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

数字化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数字鸿沟”。

有资料显示,现在全球25%的人掌握着世界75%的财富,而且根据预测,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在数字鸿沟拉大的背景下,全球的贫富差距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面对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发展中国家应当冷静思考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而教育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加快教育的发展,能在缩短知识差距上赢得时间;相反,若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不够审慎,例如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关注不够,也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差距的拉大。

由此,教育的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就突显出来了。

分析了现在中国社会公平的状况。

中国社会是一个二元性的社会,从历史上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的。

在东部的沿海地区讨论发展知识经济的时候,西部农村还处在前工业时期。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教育就面临着这样一种社会的公平状况,必然会受到这种社会分层的现实的影响棗这使得在地区、人群之间存在着教育供给的不平衡,尤其是存在着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与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只有加快中国教育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直至解决这样的矛盾,从而保证尽可能多的人在优质教育上机会均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