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述评 吕艳红/陈建辉 【专题名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专 题 号】F13 【复印期号】2007年08期 【原文出处】《岭南学刊》(广州)2007年3期第29~32页 【作者简介】吕艳红,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 陈建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不同学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平与效率问题进行了诠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提出了效率实现方式的三种不同途径。在对公平效率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中,研究范式有待突破,研究深度有待加强,研究视角有待拓宽,研究方法有待创新,学术研究有待整合。 【关 键 词】公平/效率/关系/实现方式/研究述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日益凸现。学术界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正进行着多学科的透视,研究领域和层次不断拓宽和深入。 一、不同学科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1、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从经济效率出发。从经济学家们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的立足点是经济效率。所谓效率不仅仅是指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指社会的经济效率和利益。经济效率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最有效配置的状态,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劳动付出和物质消耗获得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公平则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来理解的:在初次分配的过程中公平的含义是指根据要素(物质、资本、能力和技术)的投入量的多少合理的分配产品,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调节,坚持以效率为主的分配原则;再次分配过程是指财政转移支付的社会产品的再分配,再分配中侧重公平,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和均等,是指通过社会再分配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都有保障,尤其是弱势群体。如果太不公平,就会影响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不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因此也要关注公平,以促进效率的提高。 2、政治学的政府视野中的公平与效率。政治学角度看效率是多元化的概念,不仅仅指经济效率,还包括制度效率、行政效率等。公平也是多角度的,应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规则统一体。这一规则的统一体既表现在规则本身是否公正,而且也体现在公正的规则在政治实践上能否公正的实现:注重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权利公平,如强化公共政策制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共财政与预算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力度等。以上两者的推动器是政府,政府的有效干预和协调运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公平和效率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的形成。从政府的角度考虑效率和公平的协调,是强调了两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平衡。 3、社会学的研究立足点:社会公平。虽然社会学探讨的问题很多,但不管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还是社会体制改革等,社会公平都是核心问题。在社会学看来,公平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而且是社会每个成员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维护。在社会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也就是强调社会公平。当然,社会学也并不是完全忽视效率,但强调的是社会效益,即分配模式是否公平的问题。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深层理念不是别的,就是调节各社会成员间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注社会公平,也就是说关怀社会公义和平等。目前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现象。这个过程中就更注重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公平问题,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推进。 4、伦理学公平思想的人本维度。当代伦理学突破传统伦理学的界限,赋予了公平更为丰富的内涵。公平不仅包括人与自然层面上的人类行为与环境相协调的传统公平,而且包括人与人层面上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其中代内公平有两层涵义:一是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国际公平),这是用以消除世界贫困、调整当今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寻求共同发展的一条伦理原则,同时也为实现代际公平提供现实条件;二是每一代人内部的公平(国内公平),这一原则对缩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寻求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论意义。事实上无论代际公平还是代内公平都是从人本维度出发,将人作为一个核心的范畴加以理解,每个人都要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一切都是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人是最高的目的。从人本维度这一立足点出发,也得出效率的重要性,因为效率本身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效率的合目的性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自由所需的物质和文化条件。所以,在伦理学看来,效率是为公平服务的,效率本身包含着公平的思想,效率是体现人的尊严和实现人的价值的前提条件。伦理学认为,虽然关于公平的理念或公平价值观因国家、阶级、阶层、人群、个人而有所不同,但建立社会共同或普遍承认的有关公正和平等的价值观也就是公平的理念至关重要。 对于公平效率问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道德等不同的社会子系统中公平效率问题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内容,但都统归于人类公平这个宏观层次。这样只是从具体学科的视角来观察效率公平,很难对现实中公平效率的复杂关系做出宏观的、全面的、合理的说明。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意义上,我们都需要对公平效率的动态关系进行哲学的思考。 二、哲学界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主要观点 我国哲学界对公平效率关系的把握是从公平的角度出发来论证效率的,这点是一致的。但具体论证到二者的关系时,则各抒己见,出现分野。 第一种观点,从本体论意义上来把握公平。认为公平表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是人和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和谐状态。公平体现了永恒的追求自由和超越现实的本性,是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目标服务的。人类追求自由的理想只能通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公平具体内容和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归根到底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效率是主体人在改造客体(自然、人和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水平,是主体把自身的力量和愿望作用于客体中,使客体按照主体的需要而不断提高、不断主体化。这种观点是从宏观视角来探讨公平与效率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把公平作为人类长期的价值理想和奋斗目标,是从对自由和公平理念的追求过程中把握效率的,效率的不断提高是为公平服务的,公平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公平是以“应然”的理想对现实的“实然”一种引导和超越,以理想完满的方式批判、规范、要求和指导现实,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观点主要采取了批判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方法论。一方面,公平和效率是人类追求的双重价值目标,是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不断推进公平的进程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从更高层次上讲,公平与效率又只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真正目的的手段。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效率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公平也才有充分的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和公平效率是内在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和归宿是人。这就意味着当今中国的公平效率问题,要解释现实与超越现实相统一,不仅要努力寻求现实路径,更要有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理念。 第二种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公平。公平是历史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们关于社会公平的观念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公平本身是有前提的,随着社会本身的不断发展,公平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而人类自身的奋斗目标就是追求社会的公平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公平的不断实现是以效率的提高为前提。其实这种观点就是从生产方式来看效率与公平,效率是就生产力而言,公平则归结到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公平的状况和实现程度。公平与效率具有两者呈此长彼长、此消彼消的正反同向的交促互补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效率要优先;社会主义是公有制,还要兼顾公平。 这种观点是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方法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公平观,每一个时代的公平观都是适应当时的生产方式的,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效率的要求相适应的;同一时代每个国家也有不同的国情,我们既要注重吸收人类共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西方的先进理念,同时又要结合中国的特殊历史发展时期,并针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 第三种观点,主要认为公平是指社会价值分配的合理性,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个体人的基本权利、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本身没有是否公平的问题,只有当我们人为的对其按照一点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时才产生公平问题。认为效率是社会有效价值。人们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作为投入和产出、消耗和创造的比率的效率实质上就是一种比较效用价值。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从价值论意义来判断公平和效率的,公平和效率都是人的价值判断,因此具有相对性。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第四种观点,从实践论意义上来论证公平效率。公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确立的一种社会规则统一体。公平应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规则统一体。其中起点公平是前提,过程公平是关键,结果公平是目标。认为效率是一个关系范畴,反映人与物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实践关系。从主体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个体公平和社会公平两种,效率有个体效率和社会效率之分,无论哪种效率都是为公平这一目标服务。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人是采取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方法论。 笔者认为,从哲学视域的层面上研究公平效率问题是认识的一种深化。但如何才能把公平的哲学理念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公平具体表现形式统一起来,用理想来规范现实、改变现实,如何用公平来推动效率的提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改革开放的新成果,这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关于效率的实现方式 对于实现效率的路径这个问题,学界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通过公平促进效率,即公平优先。建国初期,在实现效率的途径上,过高地强调了生产关系的作用,通过改革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体现社会公平,强调以公平促进效率。由于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强调集体利益和公平,同时把提高效率(尤其体现在发展速度和数量),发展生产力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问题。作为对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这些原则本身而言,是合理的,但公平的实现离不开现实依据。由于当时劳动者创造的社会产品相对较少,经济效率的普遍低下,生产力水平不高,“蛋糕”本身不大,所以即使平均分配,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相对较为低下。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平均分配,最后导致劳动者的劳动价值难以通过分配结果得以体现,社会公平的思想很难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平均主义。从而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