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用实践活动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利用实践活动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利用实践活动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摘要:注意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多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思品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高效课堂
一、思想品德课堂一潭死水的现状分析
思想品德课应该是初中所有科目中学生感觉最轻松、最有意思、最爱学的科目,可实际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早已变成了让人感觉既枯燥又乏味的课程:上课时老师可以滔滔不绝地讲40分钟,学生则呼呼地睡40分钟;下课后老师夹起课本走人,学生抽空背背书应付考试。

这种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完全丧失了它的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功能,变成了考试的摆设。

这种最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现在学生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课改的形势。

究其原因,教师在备课时把教材当成了教学的中心,忽视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鲜明个性的正在发展中的人。

归根到底,就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我们只是把自己当成了教书匠,把学生当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和应付考试的机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变味了。

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思品课堂活起来
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
践。

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

思想品德课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最终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其自身的品质,这是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讲课时还要注意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多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如参加公益事业、法律宣传活动等,这些随时随地都可以监督学生实现的道德规范。

如果有条件,则可以参考思想品德课本上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使学生接受道德规范的要求。

1.实践教学是最能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手段
这里说的实践性教学不单单是指课堂外的教学,而是课堂内外的结合,是将课堂的知识通过牵引、连接与社会实践、热点等紧密联系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思想品德课堂实施实践性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思想品德本身与社会热点、事件联系非常紧密。

通过“梅州2012年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思想品德试卷”可以看出,除了选择题中前4道是直接考查热点事件的记忆外,其余题或多或少的都与社会事件相结合,通过事件牵引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

如第ⅰ卷选择题6题:
2011年8月,《法制周刊》报道:某市中学生黄某,年仅15岁,在一次上网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无意进入一家黄色网站,从此便陷入其中,后来,他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终于走上犯罪道路。

这启示我们()
a.抵制网络诱惑,坚决不上网
b.要加强网络管理,禁止未成年人上网
c.可以通过电子游戏适当放松和调节自己
d.要正确选择网上信息,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影响
此题虽小,但考查问题很有广度,不仅考查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面对网络诱惑,健康上网,更有涉及社会各界对于未成年人成长所承担的责任。

如果我们平时课堂上仅仅通过说教告知学生要“如何正确上网”“如何抵制网络诱惑”等,一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在面对网络时,仍然无法正确地抉择,只有当出现题中黄某的事件后,自身才会受到教育,但这样的代价是惨重的,我们教师更没有合格地履行我们的职责。

究其原因是缺乏实践性教学教育。

2.实践教学让思想品德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多元化教育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演讲、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等,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从而实现知行的统一。

以“梅州2012年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思想品德试卷”综合实践题为例(节选):
材料二:2012年2月,我市教育局领导在开展“回赠母校一棵树,让校园文化公园化”活动现场会上,要求各校要积极响应市委、
市政府号召,再一次掀起“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绿”活动高潮;要以“3·12”植树节为契机,动员社会各界自觉履行植树义务,踊跃参与“建设美丽家园,有你更精彩”绿满梅州大行动,为建设校园新环境,实现校园花园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1)提升认识:你认为开展“回赠母校一棵树,让校园文化公园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2)勇于实践:请你说说中学生在参与“建设美丽家园,有你更精彩”绿满梅州大行动中的一些可行性做法。

此题是一道综合实践性试题,从材料中我们不难分析出:开展“回赠母校一棵树,让校园文化公园化”活动本身就是让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从思想品德的小课堂走入社会的大课堂。

如果我们学生本身平时就有这样的活动机会,我们教师平时的教学就融入这样的形式,这样的题将不再是难题。

“(1)问”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在认识上让学生明白我国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明白梅州市政府的政策,进而回归到学校和我们学生身边的环境,让学生的行为得到内化。

“(2)问”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实践行为。

只有行为付诸实践行动中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活动教育理论,将“活动”教学与学生发展联系起来。

创造学生的活动,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通过参与多种活动,去认识自己、
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使教学过程成为活动过程,来实现教学认识任务作铺垫,更让学生获得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发展的根基。

实践性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也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实践活动仅是我们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一种方式,实践活动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样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实践活动也为师生平等对话撑起了一片晴空,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

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融入了自然;走进了生活,融入了社会。

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转化、培养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深入地进行并不断加强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和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秋红.让思品课课堂活起来.中小学教育,2012(1).
[2]张家玉.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成功.教育,2012(7).
(作者单位广东省兴宁市宁中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