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趣———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激趣———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激趣———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柳江县穿山二中 宋启玉 韦淼[内容摘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个“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

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和专家们批评、指正。

[关键词] 激趣 思想品德 课堂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寄予了很高的厚望。

为了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成为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新一代,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和方法。

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

其中针对“应试教育”“以教为主”向“素质教育”的“以学为主”方向转变就有一个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去思考,去解决。

怎样来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呢?首先,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学习兴趣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

为此,笔者首先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因为第一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例如七年级的第一堂课,笔者没有急于讲解课本内容,而是让学生讲讲自己刚刚来到新学校的所见所闻,谈自己对新环境、新伙伴、新老师的感受和看法,说说自己的性格、介绍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的拘束感大大减少,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氛相当活跃。

在此基础上,笔者开始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面对相同的环境,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这样正常吗?为什么大家的性格都各不相同呢?一个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等等。

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课堂讲的知识都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政治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剖析解决心理问题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学习兴趣二、注重思想品德课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头是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入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想听下去,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

例如在讲到“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要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徒手画一个圆并用圆规画一个圆。

从而引出“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课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子全调动起来了。

);或在上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

同时,教师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

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有条理,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果教师走进教室时精神倦怠,讲话有气无力,没有条理,就不难想象学生的状况会怎样,整体教学必然要受影响。

1、创境育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情感受外部环境和气氛的影响。

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

如《珍惜劳动成果》一知识点,老师让学生和着《锄禾》乐曲轻轻吟唱,并配上锄禾动作,在看、听、唱、演中师生共同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境,在情感共鸣中,板书课题。

这样,用一段音乐、歌曲等,创境育情,把学生引入“佳”境,增强讲课的感染力。

2、开门见山如教《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一课,老师这样开头:“母亲,生育我,哺育我成长,是人世间最亲近、最可爱的人,我们都爱自己的母亲;中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母亲,祖国母亲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我们要为祖国母亲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板书课题。

这种直截了当谈主题的开头艺术称之为“开门见山”,它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明确教学目的,进入主题探求,一般用于新课或一册新教科书的教学开始。

3、质疑导思“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

正所谓,思维以疑问为起点,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了疑问才会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

我国古代的又一位教育家朱熹,他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深入地思索探究;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教“真正的好朋友“一知识点,老师问: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当你发现好朋友做错了事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是啊,这个问题提到学,生心里去了,学生急于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相机板书课题,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4、朗读导入“当你高高兴兴上学的时候,当节假日你同爸爸妈妈愉快地去公园游玩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是谁日日夜夜地守卫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使我们能够安安静静地学习和生活?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入境生情,老师板书课题。

这种朗诵句段、诗文、名人名言等的方法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导入新课,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5、图像、漫画激趣现行教材图文并茂、漫画画法自由灵活,妙趣横生。

以形象幽默的漫画激发兴趣。

漫画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幽默,内涵丰富而深刻,常让人深思,回味其中。

在教学中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劲头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为数不少的漫画、图片。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漫画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融品德认知于漫画分析中,透过漫画生动的形象揭示出所要学习树立的思想观念,掌握基本的道德、心理、法律和社会知识。

加之文字陪衬,画文相映成趣。

我们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和漫画的作用,看图和漫画导入新课,或利用电化教学,让插图和漫画“活”起来,制作幻灯片,配上解释词,生动形象地再现插图和漫画,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在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下,板书课题。

6、观看启示实物、实验等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出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实验等,有利教学,导入自然。

如“教珍惜资源”一课,老师带来一个大包,装的都是学生平时扔掉的纸笔、本子等,一件件展示在讲台上,学生望着这一大堆被浪费的学习用品,惊讶极了。

老师抓住学生内疚心理板书课题,引导讨论:为什么要珍惜?怎样珍惜?平时我们还搜集自编了一些微型小品,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课堂里即兴表演,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气氛活跃热烈,对学生思维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7、故事诱导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笔者搜集、编写有针对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使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引人入胜。

曾经有一次,笔者在上《人生当自强》一课时,举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物实验。

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

人们发现,尽管两岸环境条件相同,但东岸羚羊的生存能力总比西岸的强。

为什么呢?动物学家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原来,东岸羚羊的附近生活着一群狼,面对这样的情形,东岸羚羊就把自己变得强健起来了。

由这么一个故事导入,课堂主题鲜明了,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

也引发了学生深深的思考,教学效果还不错。

二、搞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预习是紧密相联的。

而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怎样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可以提供必要的预习提纲,学生则通过预习、并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能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

三、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增强师生的情感至关重要。

作好一名教师应让学生对自己感到亲切,这样学生才乐于接近教师,师生之间才能互相交流思想,学生也敢于无顾虑地去质疑问题,积极的思考、分析、探索、开拓上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

只有老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否则,如果老师态度冷漠,知识浅薄,既不可亲,又不可敬,那么,学生必然心灰意冷,难对学习产生兴趣。

所以,老师上课必须做到可亲可敬。

具体地讲,教师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正视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生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斥责,进行“赏识教育”;经常走到学生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学生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热心、细心、耐心,多以关爱,多找出他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其宝贵的自信心。

“亲其师、信其道。

”这样,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践其行,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

比如对瞌睡现象的处理。

笔者曾经这样“表扬”过一位上课瞌睡的学生:“咱班的学生与外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外班的学生一看书就睡觉,咱班的学生睡着觉还在看书。

”听后同学们哈哈大笑,睡觉的学生也因没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暗自庆幸。

这是一种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逗学生开心来驱散睡意的方式,但其中更包含着老师对这个班集体深切的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