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工艺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工工艺技术
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
1、前言
《电工工艺技术》主要采用任务引领型实训教学形式,以传授技能为主。
通过对安全用电急救操作、钳工技能操作、各种导线连接、电气设备工作状态的测量等具体实践过程的引领,使学员基本掌握各项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
课程目的:主要是让学员对工厂及现实社会其它场合所涉及到的电气产品的结构及原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对电气产品的安装调试及维护操作技能。
课程通过具体案例,以电工工艺技术操作项目实施的顺序,逐步展开,让学员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更好地掌握电工技能要领。
通过学习与动手相结合,使经过电工工艺技术课程学习的学生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需要。
1.1课程的性质:
《电工工艺技术》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其目标(功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相关工作的技能,使本专业学生能获得相应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
教学主要围绕项目实施,按要掌握的任务要领,开展电工基本技能操作。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电气产品为主线及本专业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或工作情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设备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162学时。
课时数以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
2、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打好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学生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会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与电工工具
●能进行安全用电急救
●能进行钳工技能操作
●能登高作业操作
●能各种导线连接操作
●能测量电气设备工作状态
●能安装家居用电线路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要通过电工基本技能操作,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实操,体现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学生对电气产品的认识,。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4.2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教学,产品为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要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认识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所从事工作的特点,熟练使用电工仪表与仪器、电工工具,装接与
调试电工电路。
4、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大实践实操的容量,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在实践实操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挂图、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电气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特点,
6、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7、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4.3教学评价建议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教学仪器、多媒体仿真软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4、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5、建立本专业开放实训中心,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