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史试题一、填空1、《俄底浦斯》的作者是(索福克勒斯)。
2、喜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狂欢游行时唱的歌)。
3、哲学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爱与智慧)。
哲学上的第一个问题是(本原问题)问题,它包含两个问题:(本原是什么?)和(本原生成的原因?及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问题)。
4、西方哲学的始祖是(泰勒斯),他创立了(米利都)学派,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
8、被柏拉图成为“学园之灵”的是(亚里士多德)。
9、爱非斯学派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第一次提出了(逻各斯)概念。
10、爱利亚学派的最大代表是(芝诺),他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是(存在)。
11、荷马的两部伟大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12、古希腊神话的根本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
13、悲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山羊之歌),它是为了歌颂(酒神)。
11、古希腊哲学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一与多)和(动与静)。
12、原子唯物论的代表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13、普罗泰戈拉的重要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14、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命题是(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提出的哲学方法是(问答法)和(下定义)15、古希腊建筑的最杰出代表作是被称作处女宫的(帕特农神庙),它是为了纪念女神(雅典娜)。
16、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代表作是(米洛的维纳斯)。
17、古希腊的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是(阿里斯托芬)。
18、芝诺为反对运动,提出的四个悖论是:(飞矢不动悖论)、(阿基里斯悖论)、(游行队伍悖论)和(两分法悖论)。
19、被称作历史学之父的是(希罗多德),其代表作(《希波战争史》)。
20、修昔底德的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1、被称作希腊化时期的哥白尼的是(阿里斯达克),他第一个提出了日心说。
22、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可看作古希腊科学的最高成就。
23、古希腊的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
24,罗马的母亲河是(苔伯河),罗马人的祖先是(拉丁人),其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
25、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26、罗马城的建立者是两兄弟:(罗穆路斯)和(雷莫斯)。
27、(波吕克利特斯)与菲狄亚斯齐名,他善于用铜,而菲狄亚斯善于用石。
他在《法则》一书中提出头占整个身体的(七分之一),面部占(十分之一),脚掌占(六分之一)。
28、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侧重表现裸体女性,(维纳斯)是艺术家最青睐的对象。
29、古希腊最早的男子雕像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一般采用(埃及)的人体构图。
30、号称古典时代希腊最辉煌的建筑群的雅典卫城,由(山门)、(帕特农神庙)、(厄瑞克提翁神庙)、(胜利女神庙)等建筑物组成。
31、按照不同的风格,我们可以把古希腊的柱子分为(多利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
32、发现爱琴文明遗址的两个重要的考古学家是(施里曼)和(伊文斯)。
33、古希腊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爱琴文化)、(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和 (希腊化时代 )。
34、狮子门属于(迈锡尼)文明的建筑。
35、古希腊时期雅典和斯巴达代表着两个主要类型的政治体制:(民主制)和(寡头制)。
36、古希腊的僭主克里斯蒂尼创制了(陶片放逐法),根据此法,任何一个被认为对国家有危害的公民都可以被放逐十年。
37、公元前1000年前后,(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希腊字母就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改进的。
38、古希腊的第一个个人作家是(赫西俄德)。
39、被称为“史学之父”的是(希罗多德),被称为“阿提卡蜜蜂”的古希腊史学家是(色诺芬),被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的是(波里比阿)。
40、影响希腊历史进程的三场重要的战争是(特洛伊战争)、(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名词解释:是20C20S,以1927年海德格尔发表《存在与时间》为标志。
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前者以雅斯贝尔斯、马塞尔为代表,后者以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
其核心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普遍认为是一种主观内省或体验,是一个非理性的范畴,提出存在先于本质。
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为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并且对荒诞派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8世纪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整理编纂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神话传说是史诗的重要题材,而史诗又对早期希腊神话的整理和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早期希腊宗教想更高阶段发展,为奥林帕斯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荷马笔下的神是人格化的神,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史诗反映了希腊宗教此时正处于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氏族崇拜向人格神崇拜的过渡阶段。
史诗对于希腊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史诗以迈锡尼时代晚期的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用古希腊语的爱奥尼亚方言写成,反映了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是研究“黑暗时代”希腊社会的惟一文字史料。
也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成为欧洲文学的渊源,在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传遍西方社会,扩及全世界的一种新思潮,是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
其目的就是试图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达到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
结构主义试图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法去探讨社会、文化生活的问题,力求找到一种超越时间性的“结构”和“原始模式”。
索绪尔提出共时态语言学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到20世纪60年代斯特劳斯把索绪尔的研究方法用于人类学研究,从而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破,人们把灾难归咎於基督教,奥古斯丁写了此书对罗马帝国的衰亡作了解答。
本书共分二十二章。
第一部份一至十章主要在驳斥对基督教不实的攻击,第二部份十一至二十二章则说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进展和结局。
奥古斯丁在书中说明,罗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罗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
但基督徒所归属的不是罗马帝国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
地上之城与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别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点在於对自己的爱,后者则是结合於对上帝的爱和因此而生的对彼此的爱。
在对比这两个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首先,它的矛头是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对象的,因此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次,启蒙思想家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体察功能自由、博爱、平等,而且这些思想迅速在欧美传播,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的作用,促进了欧洲社会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理论。
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产物,是适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而产生的。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时由于社会上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基于这种分析,凯恩斯认为,要消除经济危机就应该相应地采取反措施,国家干预经济,实行赤字预算,膨胀通货,增加投资,刺激并鼓励消费,以保证“有效需求”的充裕。
凯恩斯的主张作为经济危机的指标措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并解脱经济危机有一定作用。
它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资产阶级政府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会议从1545.12时断时续开到1563.12,历时18年。
会议通过了一些决议,最后根据这些决议制定了《特兰托信经》,其主要内容为:重申《尼西亚信经》、宣布采用《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提出教会的“口传教义”同《圣经》一样具有权威,进一步阐述了“原罪”、“称义”、善功、圣事等教义,肯定圣餐的“实体转化论”和圣像崇拜,定“炼狱”为信条、确认教皇有赦罪的权力等,还有一些整顿教会和严肃教会纪律的规定。
《特兰托信经》成为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献之一。
特兰托会议的主旨是反对宗教改革,整顿教会内部。
尽管其主要内容是重申天主教会旧的原则和戒律,一些长期积弊也不可能扭转,但在天主教会意见分歧的情况下,会议起了集结反改革势力、稳定天主教阵营的作用。
浪漫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兴起于新古典主义革命性丧失时的19世纪初,20年代到40年代是它最流行的时代,而30年代则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
该画派兴起于法国。
浪漫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文学、音乐一样,同18世纪启蒙学说紧密联系:在政治上反对专制的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在艺术上反对因循守旧,尤其反对束缚艺术创作的古典主义学院派。
浪漫主义派画家:代奥多·席里柯、德拉克洛瓦、杜米埃、米勒、柯罗。
《梅杜萨之筏》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先导。
《自由领导着人民前进》。
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曾多方面地给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巨大而经常是有益的影响,它的优秀传统曾经培育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很多先进艺术家的创作。
克吕尼运动10~11世纪天主教会内部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得名于运动发源地法国克吕尼修道院。
10至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
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续任权等。
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
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亲自指导运动。
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续任权之争。
这一运动有利于教会与教皇权威的提高,使修道院获得了自由,成“马基雅维里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主张的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政治权术理论。
在其代表作《君主论》中,主张由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来统一意大利,结束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
他提出君主应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而为此所采用的手段,总会被人认为是光明的,而且会受到人们的称颂。
所以君主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摆脱道德的束缚。
观点:要建立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必须了解和研究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利己的,人性的基础是权力欲望和财富欲望;政治应该摆脱道德的束缚,政治家应该不顾道德原则而只顾功利;目的决定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