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第一章学习纲要第一章税收基本理论第一节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什么是税收)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其行使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法律对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法调整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调整的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1、税收的主体税收的课税主体是国家。
税收的纳税主体是社会成员。
2、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来(强制)实现的3、税收是政府收入形式、征税活动和税收制度的统一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一种形式。
政府征税同时又是一种分配活动。
政府征税要通过税收法律制度来实施,税收制度是税收收入、税收活动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
二、税收的起源和发展1、税收的产生税收产生的过程: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阶级对抗――国家的产生――捐税马克思:“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捐税是以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但人们现在却十分熟悉它了。
”税收产生的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或首要条件。
国家的产生是税收产生的政治条件或必要条件。
2、税收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税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3、我国税收的产生和发展三、税收的形式特征(税收的基本属性、一般本质)1、强制性指国家征收捐税是依靠国家的权威,凭借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法令的形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2、无偿性指作为社会正式代表的国家不需要对单个、具体的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和支配一部分剩余产品。
3、固定性指国家在征税前,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收标准,并按规定的标准征税。
四、税收存在的必要性课税依据学说――公共产品论五、税收的职能和作用职能:事物本身内在的固有的功能。
是客观的,且相对稳定。
作用:是事物内在属性的外在表现。
是外在的、具体的,且具变动性。
财政功能: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经济调节功能: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
在公平收入分配、有效配置资源、纠正外部成本收益、提供有益商品、稳定经济方面起着很大作用。
第二节税法概论一、税法的定义含义: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
税收法律关系二、税法的分类1、按税法的基本内容和法律地位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基本法、税收普通法两个层次2、按税制的法律效力的不同,分为税收法律、税收法规、税收规章三个层次3、按税法职能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其他分类:三、税法构成要素:总则、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罚则)、附则等等(一)纳税人(解决对谁征税的问题)又称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纳税主体。
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业务的单位和个人。
比较: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指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
(二)征税对象(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又称课税对象、课税客体。
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每种税的课税对象都不完全一致。
一个独立的税种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征税对象,它是否相同,也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三)税目是与课税对象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化。
(四)税率(解决征多少税的问题)是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
税率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反映征税的深度。
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一国税收制度的核心。
我国现行税率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只规定一个固定的征收比例,征税对象不论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收。
比例税率可分为: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2、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
是对(一个计量)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固定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
3、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即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课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比,表现为税额增长幅度大于征税对象数量的增长幅度。
根据累进方法的不同,现行累进税率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速算扣除数:为简化计税程序而在计算公式中使用的一个固定常数。
反映的具体内容是应税所得额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和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的差额。
超率累进税率(五)计税依据课税标准。
指国家征税时计算税额的实际依据,是征税对象的量化。
从价计量与从量计量(六)纳税环节税法规定的商品生产到消费流转过程中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环节规定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税制的便利性和国家税款的及时入库。
(七)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纳税期限即税款计算期,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人缴纳税款的期限。
纳税期限是税收的固定性、强制性在时间上的体现。
我国现行税制的纳税期限有三种形式:按期纳税按次纳税按年计征,分期预缴。
税款缴库期:指计算期满后,纳税人报缴税款的法定期限。
纳税地点是指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的地点。
(八)减免税减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照顾和鼓励的一种特殊规定。
减免税有以下方式:1、减免税规定2、起征点和免征额免征额: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的免予征税的数额。
起征点: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3、规定扣除项目、直接降低税率、减征(如减半征收)等方式(九)违章处理国家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所规定的惩罚措施,用以保障税收活动的正常进行。
主要方式有加收滞纳金、罚款、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
违章行为:详见《税收征管法》(十)总则、附则等四、现行税法体系及税种分类(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划分。
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等。
这是各国税收分类中普遍采用的,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分类方式。
1、流转税含义:又称商品课税或商品及劳务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流转额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
商品流转额指在商品交换(买进和卖出)过程中发生的交易额。
非商品流转额指单位和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务服务所取得的劳务性收入。
特点:流转税具有不同于其他大类税收的特点,归纳如下。
(1)征收普遍、及时,收入稳定(2)税收负担间接、隐蔽(3)税收管理便利(4)税收分配的累退性地位和作用:流转税是整个税收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流转税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税种都属于流转税。
2、所得税含义:又称收益税,指以所得额(收益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特点:(1)税收负担的直接性、征收的公开性(2)征收普遍、收入有弹性(3)税收管理的复杂性地位和作用:所得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税种,其收入构成了当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世界各国看,所得课税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属于所得税。
3、财产税含义: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种类。
特点:财产税具有征收范围固定,税负难以转嫁的特征。
4、资源税含义:指以纳税人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特点:资源税具有征收范围固定,采用差别税额,实行从量定额征收的特点。
5、行为税含义:指以某些特定的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
特点:课税对象单一、税源分散、税种灵活(二)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直接税:税收负担直接落到纳税人身上,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的税收。
间接税:指税负可以由纳税人转嫁出去由他人负担的税收。
(三)按计税标准划分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或价值为标准计征的税收。
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面积、容积、体积)的多少为依据计征的税收。
(四)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价内税:税金包含在价格之内的一类税收。
价外税:税金包含在价格之外的一类税收。
(五)按征收形态划分力役税:指纳税人以直接提供无偿劳动的形式缴纳的税种。
实物税:纳税人以实物形式缴纳的税种。
货币税:纳税人以货币形式缴纳的税种。
(六)按税收管理权限(税种设置、管理、收入使用方面的权限)划分中央税:税种管理权属于中央,收入属于中央固定收入归中央政府支配和使用的税种。
地方税:税种管理权属于地方,收入属于地方固定收入归地方政府支配和使用的税种。
共享税:税种设置权属于中央,管理权和收入权属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
(七)按所征税种是否构成独立税种划分正税:指国家正式开征并纳入预算内的有独立的课税对象的税种。
附加税:指按某种税种税额的一定比例加征的税种。
现行税法体系:五、我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第三节税制结构一、税制结构含义税制结构是指构成税制的各税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分布状况及相互之间的比重关系。
税制结构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主体税种的选择以及主体税与辅助税的配合。
单一税制:复合税制:二、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影响并决定税制结构的最基本(主要)因素。
这里主要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所决定的经济结构。
2、制度因素3、政策因素4、管理因素三、税制结构类型(模式)1、含义主体税:辅助税税制结构类型(模式):指由主体税特征所决定的税制结构类型。
2、类型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的税制结构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的税制结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结构3、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类型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为双主体,其他税种为配合发挥作用的税制体系。
这既符合世界各国税收发展规律,也适合我国的国情。
第四节税收原则一、税收原则的含义税收原则也称治税思想,是国家制定税收政策、建立税收制度时应遵循的理论标准和行为规范。
它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客观要求。
二、西方的税收原则1、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公平、确实、便利、最小征收费用2、瓦格纳的税收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3、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税收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三、财政原则税收财政原则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足额稳定的原则2、适度合理的原则四、效率原则1、经济效率原则税收的征收要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不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2、税收行政效率原则也称最小征收费用原则,指在税收行政管理方面应努力使税务行政优化,以最小的征收费用取得同样多或较多的税收收入。
包括:征税的行政费用最省和纳税人的纳税费用最低五、公平原则1、经济公平指税收的征收应该为微观经济个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使其收入的多少与其投入的大小及所产生的效益相对称。
以同等方式对待同等状态下同等的人。
横向公平调节级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