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1卷第21期外语学习中的焦虑研究综述□王沫文【内容摘要】众所周知,焦虑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
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国家的心理学研究者们就将目光聚焦到了焦虑的研究。
到了七八十年代,焦虑又吸引了一些教育者的注意力,他们研究的重点在于焦虑与学生的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
而我国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与研究,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本文选取了5篇关于外语学习焦虑的论文,从中探讨各篇论文的特点,从而提出作者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外语学习;学习焦虑;影响因素【作者简介】王沫文,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引言外语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除去这些特点以外,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主要是学习者本身的主观因素以及与社会环境相关的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个人智力,情感因素等;而客观因素还包括文化背景等。
其中情感中的动机,自信心与焦虑对于外语学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无论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焦虑在外语学习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焦虑和外语焦虑焦虑是一种心理反应,也是一种社会反应。
Burger认为“焦虑是一种体验为紧张,担忧,烦乱和恐慌的不良状态”,Kosslyn&Rosenber认为“焦虑是一种强烈和迅猛的焦躁和恐慌以及极力摆脱这种情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语言焦虑是一种伴随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独有的情感。
无论事物的个性如何出众,共性还是隐藏于个性当中。
班杜拉在论述自我效能感中提到高焦虑水平不利于学习。
在心理学上而言,Freud认为:“焦虑产生于过分的,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
也就是说,焦虑是过度的刺激已经达到了人忍受的边境。
他还将焦虑分成三种类型:现实性,道德焦虑以及神经焦虑。
还有些人根据持续时间或者程度将焦虑划分成:短暂性焦虑和持续性焦虑。
影响焦虑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二是由于焦虑所产生的应对策略牵涉到的智力因素。
Burger 认为焦虑是由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两者构成的,其中最主要导致焦虑产生的就是担忧与负面情绪。
外语焦虑。
有很多专家学者针对外语学习对焦虑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Oxford认为焦虑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因素,他进一步指出造成这种焦虑的原因包括语言考试成绩,水平测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学习中的自尊心和信心等。
Horwitz认为外语焦虑是外语学习中的特有现象,并将这种焦虑与课堂学习相联系,产生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以及行为,还指出第二语言课堂焦虑包括沟通忧惧,测试焦虑以及负面评价恐惧。
朱智贤则认为焦虑是种负面情绪,主要是指由于个体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者产生的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通过对上述专家所下定义的研究,笔者认为外语焦虑是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可能是外语学习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它通常伴随着一些生理现象,例如手心出汗,大脑一片空白等,就是通常所说的“冻住了”。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我国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要大大晚于西方各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这数十年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有多样性的研究手法,而且研究者自己调查研究的实例研究越来越丰富。
大体上可以将这数十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阶段(1990年 2003年)。
这个阶段的研究大多围绕着引进国外的优秀理论或对其的论述,大多是文献理论研究,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第二阶段则是发展阶段(2003年 现在)。
这个阶段研究者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纯理论上,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置于实例研究,并且研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个方面,开始涉足外语学习的各方面,研究方法更加的科学化,数据的可信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研究问题,方法与成果。
邹艳选取了自己所教六个班级的大学二年级学生,175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9份。
使用的测量工具是根据Horwitz等人设计的外语课堂焦虑测量表(1986,The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FLCAS))而改编的问卷调查。
为了避免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使用的问卷采用中文的形式。
然后选取学生的期末英语考试成绩代表学生的外语学习成就或语言水平,将其与学生的焦虑程度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经过研究者分析得出,语言焦虑和外语学习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石运章与刘振前利用外语阅读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对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得到的211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并就阅读焦虑与英语四级统考成绩及性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一是中国大学生外语阅读焦虑2012年第11卷第21期明显高于美国初学外语的大学生;二是阅读焦虑和英语四级统考成绩及阅读理解成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三是男生阅读焦虑显著高于女生,英语成绩则显著低于女生,但是课堂焦虑在性别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陈艳君与刘德军则着重于了解理工科学生外语与焦虑状态的关系以及焦虑产生的原因和如何应对。
研究的受试者人数为147名南华大学理工科学生,并且这些学生在高考中英语属于低水平者。
此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听力测试和系列访谈。
数据通过spss11.5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是焦虑情绪与低水平理工科学生呈现负相关状态。
二是导致英语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听力中紧张感;缺乏听力技巧;背景知识生疏;英语水平低;听力材料难度带来的压力。
三是面对焦虑,大多数学生采取等待帮助的态度,有些甚至逃避或放弃。
王雪梅主要探讨写作前计划时间是否受学习者认知方式与焦虑程度的影响。
实验的对象为曲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本科二年级全体学生。
本次调查工具为一套“情景性考试焦虑诊断量表”以及一套镶嵌图形测验题。
以受试者三次写作的平均值作为衡量的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与焦虑程度因素能够对英语写作前计划时间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考试焦虑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在写作前计划中所用的时间有明显降低趋势;而随着个体的认知方式趋向场独立性的程度逐渐增强,写作前计划时间的变化趋势则是逐渐增多。
郝玫与郝若平以101名非英语专业硕士生为对象,分析和研究了学生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和状态焦虑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学生英语成绩总体上受焦虑情绪影响,差异检验达显著水平,而且测试反映焦虑源更多来自完形填空问题的解决;二是学生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存在正相关,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三是女生的焦虑状态高于男生,男生的成就动机Ms值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成就动机Mf值高于男生。
(二)各篇文献的优缺点。
以上五篇文献的研究对象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男女比例不持平。
其中王雪梅的女生比例严重高于男生比例,而邹艳的女生比例仅为24%。
这五篇文章大都采取定量的研究方法,没有涉及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单一。
邹艳一文没有采取中立的做法,根据自己的实验所得,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
由此结论推断出语言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习者不恰当的自我评价,教师的授课方法与考试焦虑。
但是笔者认为此实验的可信度不高。
因为邹艳是以学生的期末英语成绩代表学生的外语学习成就或是语言水平。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期末英语考试基本是以教师自主出卷为主,而且题目的分配量与题型都由教师自主决定,在描述实验时,研究者并没有判明此次试卷的科学性。
而石运章与刘振前的研究实验则相对来说严谨得多。
他们所选取的试题是来自全国等级考试中的阅读试题,但不可排除有的学生已经做过该题目。
笔者认为该实验不能很充分反映阅读焦虑与阅读理解成绩的负相关关系。
而且,他们进一步分析了男女之间的阅读差异,认为女生更倾向于阅读是由于掌握了外语学习策略。
但是笔者认为,男女在使用阅读策略的比例上应该是男女差不多。
只是据笔者带家教的经验所得,男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一篇文章,只侧重于问题的解决,而女生则关注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
此篇文献承认女生的阅读水平高于男生,这与笔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郝玫与郝若平一文则指出教师应多关注女生的外语焦虑状态及动机,他们认为女生的阅读能力受到焦虑的影响较大,以至于女生的阅读能力也影响颇大。
女生由于其性格特点与敏感程度,受焦虑的影响较大,但是笔者认为女生笔试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成绩与焦虑并无太大的关联。
焦虑水平在长时间的磨损下,会慢慢地趋向平静,很多学生在考试后期便会忘记焦虑,只埋头于考试中。
陈艳君与刘德军的实验是较为完善的,它既有问卷还包括了系列访谈,充分证实了听力中焦虑的作用。
但是由于听力焦虑产生原因是由研究者自己设计的,因此选择的范围就被限制了。
由此,对于听力焦虑的产生原因分析具有片面性的特点。
王雪梅对于写作方面焦虑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当前对于外语研究的空白,该文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实验间接得出场独立-依存性与焦虑状态的关系,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此文章中研究者对传统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实验证明了自己研究的正确性。
四、启示通过对这几篇具有代表性文献的研读,笔者认为在外语学习中,焦虑确实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但是笔者认为焦虑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别倒不是很大,但在听说读写这四方面却起了不同的作用。
在此四者中,受外语学习焦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听与说,并且焦虑在课堂互动中起的作用大于在考试中的作用。
课堂互动中的焦虑往往是最原始的反应,而考试中的焦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呈现出不同的水平。
并且形成焦虑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与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和本身的外语水平有关,这点在这几位研究者的文献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然而对于这一点,笔者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此前相同或类似的不好经验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所致。
根据教育心理学对焦虑的分析可知,焦虑可能是学习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就是说,学生可能在某一次考试或者课堂上表现不尽人意,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对外语学习的莫名的恐慌,这点就如同有些人听到要测验800米一样。
他们会产生心理及生理上的反应,使大脑机制处于一种冰冻的状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外语水平很高,但是有时的表现或成绩达不到理想化的状态了。
由上可得,当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活动时,应创造一个低焦虑的课堂环境,选择适宜的教材,运用多样教学方法,尽量不在学生的心理留下不好的阴影,以破除学生对于外语的焦虑感,由此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1.李延林.论“焦虑”的心理学意义和外语学习意义[J].Sino -English Teaching.20052.陈艳君,刘德军.英语听力焦虑成因探讨及应对策略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20103.郝玫,郝若平.英语成绩与成绩动机,焦虑状态的相关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