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之考试焦虑摘要: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就业的选择,考试作为在升学、就业中选拔的主要方式,对学生压力相当大。
而目前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也给予了较高的期望。
来自社会、家庭、教师以及自身的压力,使处在青春期,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仍比较弱的中学生,很容易发生情绪困扰,不但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学业成绩。
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各种情绪的因素中,考试焦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因应考引起的不适应反应的核心症状。
如何缓解考试焦虑己经成为心理学工作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所以,研究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考试焦虑;应对策略一.有关考试焦虑的研究综述(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1国外研究现象国外关于考试焦虑的研究已约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研究多侧重于理论机制方面的探讨,其中对考试焦虑机能的研究较为深入。
考试焦虑研究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己在欧洲和美国就得到了活跃地开展。
布朗(Brown,1938)研究了大学生期末考试前的情绪、心情与考试成绩好坏关系后认为:考试前表现为担心、兴奋、心情不好的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如表现平静的学生考试的成绩好,结论是由于测验焦虑的原故[1]。
60年代以后,萨森拉斯(Sasselirath,1964,1965)等用TAQ进行因素分析,抽出了两个因素,分别是个体对自己的操作产生耽心时的认知性因素和对考试状况本身的精神压力的一种自律反应[2]。
曼德拉和萨拉森认为,焦虑驱力产生了两种焦虑反应:一种是增进作业完成的焦虑反应,对完成作业产生正向的力,焦虑随作业完成解除;另一种是具有与作业完全无关内容的焦虑反应,会对作业完成产生负向的力,包括有无力感、强烈的身体反应、对地位的丧失感,对惩罚的恐怖、想立即逃避测验状态的感情等。
考试焦虑是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外研究学者证实了过高的考试焦虑有碍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持适度的焦虑对促进学业成绩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1.2国内研究状况国内在近十年来对考试焦虑的研究也较多地集中于大、中学生,尤其是高考前学生的焦虑状况的研究。
张承芳等(1992)、程念祖等(1996)与葛明贵等(1995)、乔建中等(1997)先后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相关因素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能力知觉、个性特征、智力水平、学业成绩、人型、庭态度、父母教期望、学负担等都与学生虑感一定的系:莫志英、施强华(1998)做社会支持对考试应激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给予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缓考试应激水平。
江光荣,靳岳滨(1997)曾对高三学生考前心理困扰的团体辅导做过研究,研究结果是受辅组在辅导后考试焦虑三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3]。
魏心(2000)采用郑日昌主编的《考试焦虑诊断问卷》进行测量,指出考试焦虑属客观性焦虑,选用认知一行为疗法[4]。
江光荣,靳岳滨认为:考试焦虑有明显的认知成分成功的学习包括尝试做事、参与冒险,假如李习者不能在创造性地排除焦虑方面获得帮助的话,他们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严重的损害[5]。
(二)有关考试焦虑概念的争论对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研究己经持续了近百年的时间,但至今理论界也没有就考试焦虑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
SPielbegreer认为,考试焦虑是指评价情境中个体对广泛情境的担心导致的无序、紧张、心理唤醒的反映,是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的焦虑。
Sarason从考试焦虑发生的角度提出,考试焦虑是学生在评价情景中,易于产生或唤醒威胁性知觉,低的自我效能感,自我贬低的认知,预期的失败归因以及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sibeer等人从可观察的外部行为出发,提出考试焦虑是在考试或类似评价情景中伴随担心可能失败或消极结果而产生的一组现象的、生理的和行为的反应[6]。
我国也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对考试焦虑定义的理解。
田宝(2001)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考试焦虑是由考试所引起的焦虑,是学生面对考试情景所产生的担忧、自我占据、自我集中等认知反应和生理唤醒、典型行为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反应[7]。
(三)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1内部因素1.1人格特征Allport给人格下的定义是个体内心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不良的人格特征是导致学生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人常把注意指向自身,过分关注自己在考试中做出的不适应的反应,面对考试容易引起情绪波动,把本来没有危险的考试视为对自己有严重威胁而惶惶不可终日,时常惊恐不安、紧张焦虑。
许多研究表明高神经质的个体抑郁和焦虑程度较高(Binevenu等,2001;节白tson等,1988)。
张思明等(1994)研究结果表明性格与焦虑情绪发生率有关,情绪不稳定者以及性格内向者焦虑情绪发生率高。
张兰君(2004)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状态焦虑和个性特征存在显著连带相关,具有性格外向和情绪稳定个性特征的学生,焦虑处于低和中等水平,具有性格内心和情绪不稳定个性的学生,焦虑处于高和中等水平。
1.2应对方式Larzars等人所提出的应激交互作用模型认为积极应对方式与焦虑呈负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正相关。
陈树林(1999)对高考学生的应对方式和焦虑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发现焦虑和应对方式有明显的相关性,积极应对减少考试焦虑,消极应对加重考试焦虑。
井世洁、乐国安(2004)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地对焦虑和抑郁起作用,而是整合在一起协同作用。
研究显示,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对与不良情绪反应基本无关,而使用不良应对方式会增加发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危险性。
1.3遗传因素Kendler等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GAD)和抑郁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的遗传因素。
Skre等观察了20对单卵双生子和29对双卵双生子广泛性焦虑患者,结果发现广泛性焦虑与具有情感家族史的同胞有着相同的遗传特性。
1.4生物因素Sathl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药理学上可能均与52HTIA受体发生联系,如丁螺环酮能同时发挥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是由于丁螺环酮可使焦虑障碍患者(突触间52HT过多)52HTAI受体功能下调,又可使抑郁症(MD)患者(突触间52HT缺乏)52HTAI受体功能上调,从而使52HT功能达到平衡。
在神经解剖上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和抑郁症均存在额叶和颜叶功能下降,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Post等和Sweeny等发现,神经症患者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肾素与其焦虑程度呈正相关。
Watt等也发现,神经症患者血浆儿茶酚胺浓度与焦虑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2外部因素2.21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之一。
有关研究认为家庭教育不当会加剧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洪明,王文礼)。
如:家长期望值过高,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片面强调学业的重要性,只注重书本知识尤其是与升学有关的几门“主课”,对孩子的课外活动、兴趣爱好、往来交际等加以限制;对孩子溺爱,孩子的一切生活问题全由家长承包,其惟一任务就是争夺高分,压抑了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孩子的管教缺乏民主,不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当孩子的学习遇到困难或考试受挫时缺乏起码的相互交流和理解,甚至打骂体罚等。
李晶、潘红娜(1997)关于家庭因素对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影响的研究中指出,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不良的家教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抑郁、焦虑情绪,而和谐民主的家教方式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双亲关系不和睦、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学生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高于双亲关系和睦、与父母关系融洽的学生组。
魏心等人(2002)在高中生考试焦虑及相关因素的调查表明不同家庭教育类型的子女的中、重度考试焦虑程度有显著差异。
放任型、溺爱型、否定型和过分保护型的家庭教育中的子女的考试焦虑显著高。
阳德华(2001)的研究指出父母教育行为与初中学生的焦虑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行为与初中学生焦虑的总体水平和各维度均有显著负相关,而父母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以及过度干涉与保护行为与初中学生的焦虑有显著的正相关。
2.22社会支持Cotlied(1981)指出社会支持是一个复合维度的概念,在个人及其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水平的关系。
一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二是社会支持环境的来源;三是社会支持是否能为个人提供诸如情感、归属感、信息或物质的帮助。
说明社会支持既包含环境因素,又包含个体内在的认知因素,直接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苏虹等人(2002)在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中指出中学生抑郁与焦虑情绪与母亲文化程度、性别、师生关系、年级和同学关系有关。
除此之外,影响中学生抑郁和考试焦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如高茗等人的研究指出中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与其学习成绩、无意识伤害行为、有意识伤害行为、不良习惯、身体胖瘦等有一定的关系。
4降低考试焦虑的对策根据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我们提出几点降低考试焦虑的对策4.1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
要降低考试焦虑水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内外结合,多方努力。
其中,学校教育是首要因素。
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适度的学习环境,不单纯用学业成绩来衡量学生,不用考试来“胁迫”学生复习,转变只有“上重点、考大学才是唯一出路”的成才观念,减轻来自社会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舆论压力。
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
其次,教师应该摒弃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的陈旧观念,在常规教学中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有计划地学习、正确阅读、及时复习等学习习惯。
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主动地学习。
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学生就会有了信心十足上考场的基础。
4.2调整期待水平,正确对待考试期待水平是从事某项活动之前对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计。
期待水平是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8]。
无论是来自家长、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过高期待水平,都会对学生造成较强的心理压力。
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是客观存在,也是激烈的。
处在这种竞争中的中学生不可能一点考试焦虑也没有。
事实上,适度的焦虑水平,必要的紧张和竞争意识是一种动力,对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林格伦(H.CLindgren)指出:“当教师对一个列为高度焦虑的学生提出要求时,这个学生大概会感到无能为力。
……它可能认为反正是达不到要求,也就不去试了。
”[9] 中学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在学着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肯定,但父母能否无条件接受他们,这对他们还是十分重要的。
中学生在经济上、生活上都依赖于家长,家长对子女要求时时影响着学生本人,他们很容易感受到家长的望子成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