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周易_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从_周易_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从《周易》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孙爱云Sun Aiyun1,刘兰军Liu Lanjun21.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China1000842.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济南250100Shandong Gvernment Ofice,Jinan,Shangdong,China250100摘要:目的:探讨《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

方法:从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论述。

结果与结论:中医源于《周易》,二者密切相关,中医学是在汲取了《周易》的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建构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the influenc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Zhouyi.Results and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ted from Zhou Yi and was close with 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ied physical healthy 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e of drawing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关键词:周易;内经;中医学;辨证思维;阴阳Key words:Zhou Yi;Nei J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lectical thinking;Yinyang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0)05-0886-02《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独特思维方式和丰富思想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周易》思想中具有古老而又朴素的辩证法,自始至终以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解释宇宙间所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变化规律。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成功地建立起来的一门有系统哲理的古老学科,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传统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

自从近代的“西学东渐”以来,中医虽然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却依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在21世纪的今天,按照什么思路来考虑中医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不仅是医学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的重大问题[2]。

中医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然独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套有别于印度医学、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由《周易》所创立的,代表着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3]。

1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周易》中的主要问题是讲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问题。

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

正是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易经》对每卦的每一爻均做出原则性的一般说明,认为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变化有其发展阶段。

事物变化由不显著到显著到深刻、剧烈,直至最后的最高阶段,便会超过最适宜它的发展时期,得到相反的结果。

以乾卦为例: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

这里用龙的出现、变化,说明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古代华夏民族相信龙是一种能飞腾变化的神物,象征着统治者。

这一卦,以龙为例,说明事物有进就有退,有得就有失,有顺利就有不顺利。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招致相反的结果,过渡到它的对立面。

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可能性,既有前进的运动、肯定性的变化、积极的结果,也会有后退的运动、否定性的变化、消极的结果,由此而丰富了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观。

2《周易》的辩证法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医药学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

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周易》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亦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4]。

《周易》的“位”、“时”、“中”,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对中医学的生理、养生、防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位,指的是爻的阴阳与卦的初、二、三、四、五、上位的统一性。

阳爻当居阳位,阴爻当居阴位,此为得位,又叫得正。

正常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也是按照属阳的必居阳位、属阴的必居阴位的法则而排列。

如营血为阴,居脉中,卫气为阳,卫行脉外。

“时”又称“时义”,即卦的时间意义,又叫“时用”,即卦的时·688·间效用,大《易》“时”的哲学告诉我们社会人生整体是由个体的人所构成的,他们都处于互动当中,个体人生都处在特定的时段和时间点当中,有“大时”与“小时”之分,大体现在整体的层面,小体现在具体的特定层面。

时的哲学为我们表明了社会人生的根在大宇宙,人类的生存的家园,本根在大宇宙之中。

阴阳的运动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出现不相同的情况,这给中医学的养生、治疗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5];《内经》正是受其“时”的影响,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

“中”指的是上、下卦之间的一爻,即二、五爻,因为在中间不偏不倚称作得中,也就是说易学认为阴阳的运动发展变化除了与地点位置、时间有关以外,还要受限度限制。

阴阳的运动变化即是时间、地点、限度限制动态的综合过程。

中医学的“三因制宜”治疗原则就是受易学这一思想启发而确立的。

在对不同的卦象研究分析时,也贯穿了阴阳既对立又统一,既互为其根,又互为其用的最佳平衡状态。

中医学根据易学中阴阳协调的“中和”思想作为分析问题的一个思想方法,要求正常人的阴阳是“中和”的,也就是阴阳保持相对平衡,《内经》称之为“阴平阳秘”。

这是人体健康无病的根本保证,如果阴阳位置颠倒了,这种中和状态被破坏了,就要发生疾病。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周易》中就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念。

《周易》作者直观地、不自觉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矛盾事物,具有矛盾对立统一思想的萌芽。

如《周易》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中,皆寓有对立统一思想。

从“半阴”、“半阳”组合而成的太极图以及八卦中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卦爻阴阳的相互对应,到六十四卦的三十二对矛盾对立的形态表现,无不贯穿着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的思想。

《周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也。

”其中提到天地、乾坤、尊卑、动静、刚柔,说明《周易》已认识到自然界一切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但同时《周易》还认为,矛盾的对立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如坎卦,坎为水,水为阴,然一阳埋于二阴中,阴中有阳;离卦,离为火,火属阳,却二阳处于一阴外,阳中有阴。

这就有力地说明了阴阳相互包涵,不可分割的关系。

所以说矛盾的对立是相对,而统一才是绝对的。

《周易》的对立统一观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脏腑、表里、寒热、虚实、正邪等,皆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以阴阳为例,言对立二者则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排斥,才能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言统一二者则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昼夜阴阳的变化是这样,人体脏腑阴阳的划分亦如此[6]。

3对中医发展的启示3.1培育传统文化氛围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想要在现代文化环境中生存并发展,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和营造一定的传统文化氛围。

没有与中医思维相适应的文化氛围,中医师不可能完全按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中医临床活动,中医理论也难以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得以发展。

同时,患者缺乏相应传统文化知识,不了解中医,容易对中医产生质疑。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

只有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才能为中医传统思维提供文化基础。

[7]3.2加强对中医思维方法的学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周易》内涵深邃,哲理深奥,蕴含着丰富的哲辩原理。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积淀丰厚。

我们要把这份遗产继承下来并做大做强,首先必须从这些经典中学习古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摸清古人发展中医的思维方法。

因此,中医发展的必须加强思维方法的学习,这在中医教育界基本达成了共识。

如:李瑞等[8]认为“在学习经典著作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古人综合性辩证思维方法”。

因此,“在现代社会加强经典著作的学习,掌握古人辩证思维的路线,是现代中医提高理论和临证水平的必由之路”。

邓铁涛针对“非医攻博”提出的教学内涵改革中,指出:“重点学好经典著作”并归纳说“历经2000多年,几乎所有有建树的医学家都具有中医经典的深厚基础”[9]。

肖相如为在《伤寒论》的教学中应反复强调“辨证论治原则,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10]。

由此不难看出加强中医的思维理论的学习、以及将中医经典中所学到的思维方法拿到临床中来体验和实践,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从中医经典文化中来学习中医思维,为中医学的现代化提供较好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许敬生.中原古代文明与中医药文化[J].中医学报,2009,24(5):1-6.[2]张其成.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10.[3]杨洪军,黄璐琦,吕冬梅.论中医“藏象”思维模型及其对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15.[4]吴会德,李富汉.浅谈《周易》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地位[J].河南中医,2003,23(12):5.[5]卢穗万,谢晓焜,李斌生.谈《周易》对中医阴阳学说和养生学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8,28(7):19-20.[6]李建国.论机能状态紊乱与中医阴阳平衡[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3):9-11.[7]潘华峰.从中医学的传统文化特点论中医发展[J].山西中医,2007,10(23):5-7.[8]李瑞,马惠芳,王娜.论中医传统思维方法是培养针灸人才的根本[J].中医教育,2005,24(4):27.[9]邓铁涛.关于“非医攻博”的教育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4):4.[10]肖相如.关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04,23(6):77-78.收稿日期:2010-03-22作者简介:孙爱云(1971-),女,山东曹县人,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医学的哲学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