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多选
1. 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BCD)
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2.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包括(AB)
A.斯密 B.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休谟 E.杜阁尔
3. 下列关于共同市场的叙述,正确的有( ABC )
A 成员国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B 实现了商品自由贸易
C 实现了生产要素与服务的自由流动 D 成员国间需要在技术标准、税收制度、
金融法规等方面加以协调
4. 以下哪些组织形式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ABCD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E.北约
5. 一国实行对外开放后,从打破国内垄断中可以获得的利益包括
( )
A.消费者享受较低的国际价格 B.企业产量不断增加
C.本国福利水平提高 D.形成公平的竞争格局
E.企业竞争力增强

判断
1. 根据西方比较普遍的看法,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
和经济关系。( )
2. 按照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只有当一个国家至少有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绝
对高于其它国家时,才有参与国际贸易并获取贸易利益的可能。( )
3. 出口的贫困化增长理论提醒发展中国家应尽量少出口,把重点入在国内市场
上。( )
4. 根据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
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 )
5. 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态。( )
6.根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移民
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原住居民的工资水平。( )
7.移民会对移出国造成财政收入和支出效果的损失。( )
8.相对技术差异论提示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
衡取其轻”。( )
9.按照H-O定理,一国应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
10.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利用所谓的"后发优势"提供了理论基础。
( )
11. 根据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
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 )
12.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态。( )
13.根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移民
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原住居民的工资水平。( )
14.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 )
15.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
16.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政府的"积极干预"。( )

名词解释:
1. 贸易条件:是一种指数,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对进口商口价格的比率,简
言之即单位出口所能换回的进口,或单位进口所需要的出口量。如果出口商品价
格比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涨,即称为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如果出口商品价格比
起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下跌,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2. 倾销: 经济学意义上的倾销是指海外的货物(商品)以低于同样货物(商品)
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销售价格出售。倾销的法律定义通常以
《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6条规定为依据,即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
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3.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
差额。
4. 罗伯津斯基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
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
品产量增加,会同时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5.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
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6. 要素禀赋: 亦即要素的丰裕程度,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要素的稀缺程
度不同所导致的可利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状况。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认为,
要素禀赋构成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基础。
7.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成员经
济体通过签署某种协议而简历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8. 要素密集度

9. 关税同盟

简答
1.关税同盟的内容与经济作用。

2.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3. 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4. 简述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5. 简述倾销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

论述
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及其特点
答:

试述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答:
答案提示:
答案:

1. 贸易条件:是一种指数,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对进口商口价格的比率,
简言之即单位出口所能换回的进口,或单位进口所需要的出口量。如果出口商品
价格比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涨,即称为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如果出口商品价格
比起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下跌,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2.倾销,经济学意义上的倾销是指海外的货物(商品)以低于同样货物(商
品)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销售价格出售。倾销的法律定义通常以
《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6条规定为依据,即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
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3.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4.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
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会同时
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5.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
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6.要素禀赋,亦即要素的丰裕程度,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要素的稀
缺程度不同所导致的可利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状况。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认为,要素禀赋构成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基础。
7.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成员经济体通过签署某种协
议而简历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1.答:
①阐明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②阐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概念。
③进行关税同盟经济效应的图形分析。
2.(1)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该理论
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
期。并分别阐述在各个时期的情况
4.(1)规模经济是指单位的要素投入量所耗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
出量或收益少。
差异产品是指在设计、品牌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同质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2)差异产品的生产和需求与规模经济存在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是
国际贸易。一方面,国际贸易扩大了市场规模,使大规模生产有了市场保障;另
一方面,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分散投放到各国市场上,从而在每一个具体市场上都
表现为各种产品的小批量供应。
(3)只要各国之间产品有差异,无论这种差异表现为何种形式,都可以称为国
际贸易的载体
5. (1)含义: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
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2)构成条件:①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
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②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
低;
③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工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

(1)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
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即使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但只要存在成本上
的相对差异,国际贸易仍会发生,每国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2)评价:
贡献:①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内核,分析了国际贸易具
有的各个方面利益。②丰富和完善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以及古典贸易理
论,从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相对优势来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为自由贸易提供了
有力的证据。
局限性:①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
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②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将进行完全的专业
化生产,与现实各国实际情况相违背;③该学说的假设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
贸易的实际,如市场要求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等假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