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空性与缘起
佛教的空性与缘起
目录
• 背景
– 三千大千世界观 –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 六道轮回 – 十二因缘
• 佛教定义 • 佛之起源 • 烦恼与法宝
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观
• 世界,在空间上说,虚空无尽,世界无尽;在时间说,朔之无始,追 之无终。 • 世界的成住坏劫——成劫是世界组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 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完全崩溃的时期。崩溃之后, 再入成劫,周而复始。延续无穷。 • 三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总名为一须弥界。这样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小世 界并非一个,而是遍存虚空。集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 集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 界。因为其中重叠了三个千数,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但三千大千世 界亦非一个,而是无量无数并存于宇宙空间。所以佛经中常说‘十方 微尘世界’,‘十方恒沙世界’。 • 在佛法上,把世界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有情世间,名为正报, 是由业因所感得的正果。指有情——有情识的众生——的肉体和精神 而言。器世间,又名依报,为有情所依,是指山河大地,衣服饮食的 总称而言。 • 有情世间有六道众生,六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 罗道,天道。六道众生生存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所谓欲界,是 此界众生有睡眠,饮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则无此三欲,惟 有殊胜的形色。无色界不独无三欲,且无任何形色,只有精神的存在。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 六根,指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根(感官器官)。 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 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 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 尘是指世间一切因缘而产生的事物和法理等等,有动摇、染污 的意思。因为这些不断变化、动摇不停的尘染污了六根。其中: 眼所见者为色尘,耳所听者为声尘,鼻所嗅者为香尘,舌所尝 者为味尘,身所觉者为触尘,意所分别者为法尘。 •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判别力与 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没 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 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为什么 要称为六根清净呢?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 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 用。六根对六尘而产生就是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 为十八界。 • 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 是五种不同的聚合1,色蕴(事物现象),即一切色法之类聚。 2,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3,想蕴,眼触等所 生之诸想。4,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 意志与心之作用。5,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六根本烦恼
五戒就是对恶业的。菩萨修这六个科目,忍辱对治嗔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 治散乱,般若对治愚痴。
五戒十善业
常见清静法宝
• 四念处(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 之善令生起。 •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菩萨所修的四摄法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 禅观修持的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 • 六度的正确次序为布施(能度悭吝) ,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 度瞋恚),精进(以度懈怠),禅定(以度散乱),般若(以度愚 痴)。 • 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轻安觉、舍觉、定觉、念觉。 •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布施的种类有三,是:财施、法施、无畏施
大乘八宗
• • • • • • • • 【天台宗】 【净土宗】 【华严宗】 【法相宗(瑜伽宗、唯识宗)】 【禅宗】 【三论宗(法性宗)】 【密宗】 【律宗】
人生烦恼及八苦
• 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的假合,故又名为有情众生。 • 六大根本烦恼是指【贪】、【瞋】、【痴】、【慢】、【疑】与【不正见】。 • 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 炽盛苦。
佛之起源
• 佛教的两大定律——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 •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世尊在三千年前,出 现在北印度。 法身佛—— 比卢遮那佛 (自性身) 报身佛 ——卢舍那 (受用身) 化身佛 ——释迦穆尼 (变化身) 「法身」是:【理法】的聚集,「报身」是【智法】的聚集,「应化身」 是【功德法】的聚集。 •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蓝毗尼园,佛诞生 • 于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证得圆觉(缘起法),成为佛陀 • 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于拘尸那罗,佛入灭(涅槃),住世七十九 年。 • 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 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 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佛陀十大弟子及遗留“财富”
• • • • • • • • • • 摩诃/大迦叶(头陀第一)——修行 目犍连(神通第一)——身体 富楼那(说法第一)——法则 须菩提(解空第一)——逻辑 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 罗睺罗(密行第一)——谋划 阿难陀(多闻第一)——知识 优婆离(持律第一)——纪律 迦旃延(议论第一)——言辞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观察
性空无我 佛法所说的空是【无自性之义】
因果循环与轮回观
•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开不了轮回循环的道理,宇宙物理的运转是轮回,譬 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替, 这是时间的轮回,东西南北方位的转换,这里、那里,他方、此处的不同, 是空间的轮回,风起云诵,凝聚成雨,雨水被太阳蒸发成云,云再变成雨, 如此周而复始,这是轮回的现象,开车使用汽油,汽油产生热能,热能变 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另一种形态散布于空气之中,日久又形成一种燃 料供给使用,这也是一种轮回,又如我们食用蔬菜,经过消化作用,排泄 废物成粪便,粪便再拿来灌溉蔬菜,亦是轮回 • 佛教认为生命轮回的主体是 “阿赖耶识”而轮回趋向的决定是“业力”, 阿赖耶识是生命受生的根本识,既不是灵魂,也不是精神实体,当生命接 触种种境缘后,便产生种种的善恶行为,这些行为后果的种子又回熏于阿 赖耶识,储存于阿赖耶识,当肉体死亡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去,而在生命 体投胎转世时,最先投生,因此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根体,众生每日身、 口、意所造作的行为,有的是善业,有的是恶业,这些业因业缘形成两股 力量,仿佛拔河比赛,如果善业的力量大,就把众生牵引至天、人、阿修 罗三善道去受生。如果是恶业力大,众生就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去受苦,所以,“业力”是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
六道轮回
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 轮回)是众生轮回之道途。六 道为天人,阿修罗,人,傍生 (畜生),恶鬼,地狱。三恶道: 畜生,恶鬼,地狱 三善道:天人,人,阿修罗 (有时也归在非善道)
四圣出离轮回
“四圣”者:佛、菩萨、辟支佛、 阿罗汉 三藏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 声闻:以四圣谛而超越生死轮 回,以苦谛观为初门 缘觉:以十二因缘而悟透,又 称独觉(辟支佛),以集谛之观
有意识:前五识(五感)+意识(第六识) 无意识:末那识(第七识) +阿赖耶识(第八识)
• • 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都是因缘 和合而成,虚(假)而不实的。换言之一切事物的本质,没有一种是 永久不变的。事物的自性虽空,而产生这些事物的因缘关系却是存在 的。是缘起性空的,离开缘起,就没有宇宙,没有人生,没有生灭。 人也是,属于众缘形成的感知能量,其中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自 性,‘无自性’就是‘无性’,‘空性’。 • 甚深空义,要在五蕴(物质与精神)中去照见(观察): 1. 从时间上竖观一切法的前后延续,得出“诸行无常”的结论。诸行 无常是指一切法永恒地处于瞬息万变、迁流不息地状态中。这一变化 不居的无常观,世俗上虽然也有许多人能够觉察到,但是他们不能于 中照见空性,于变化不居的暂时存在里,见什么爱什么,见什么执什 么。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透过息息流变的事物现象,于万化纷纭、 生灭宛然中,窥见事物的本体是空无自性。 2. 从空间上横观一切法互相依赖,得出“诸法无我”的结论。关于 “我”的概念,印度学者认为“我”以主宰为义,能自主自在地支配 一切。具有大智慧的人,观察一切事物,小自微尘的微观世界,大至 宇宙的宏观世界,都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此有则彼有,此 无则彼无”的互相依赖关系。没有“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独 存实体,显示了一切法空义。 3. 从事物的事相上直观一切法当体即空,得出“涅槃寂静”的结论。 宇宙间一切事物,虽有千差万别,百态千姿,都不过是缘起的幻相。 究其实质,缘起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 本来寂,自性涅槃。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圣谛 (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
八不缘起是指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基础定义 • 什么是‘佛’? 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本体 是智慧,作用是觉悟。 具足佛身(法身-自性、报身-菩萨相、应化身-肉身)、佛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 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 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佛陀,意为觉悟者,简 称“佛”。 佛陀的法身即是诸法的自性。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 见法即见【佛】。」 • 什么是‘佛法’? 成佛的方法, 以经、律、论-三藏为代表。佛法称为内学,其原 理就是《华严经》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戒律是 佛法之根本。 以三十七支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静法宝,以八万四千法门 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 什么是‘佛教’? 佛陀所创所传宗教为佛教。 • 什么是“三宝”? 佛、法、僧,佛陀是医生、佛法是药、僧众是护士。
西方极乐世界三圣——阿弥陀三尊,阿弥陀佛、观 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