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十年沧海桑田六十年硕果累累

六十年沧海桑田六十年硕果累累

60 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长治市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建设呈突飞猛进发展之强势,先后获得 “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现如今,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公路,境内有长邯,长 晋,长太高速公路。东达河北,南通河南,北衢太原直达津京。 208、 309 国道已成九纵九横的道路主干架,市区道路总长度 288 公里;供 水,城市日综合供水能力 41.28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209 立 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 100%;供气,年煤气供气总量 1.02 立方 米,年天然气供气量 51.48 万立方米,年液化气供气量 3844 吨,使 用户数总计 10万户;公交,拥有公交车 252辆,公交线路 62 条,万 人拥有量 7.06 辆。市区出租车 1800辆。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 2037.97 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44.8%,绿地面积达到

1898.07 公顷,绿 地达到 4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1.1 平方米。

长治从解放到文革前虽对市区的道路进行建设, 但其规模, 市民 的满意度是不尽如人意的, 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的顺口溜就足以说明这 一点,“一条马路两行灯,三个警察管全城,四个喇叭全城听。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经过拨乱反正,我党的工作重点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从 1979 年开 始,我市在完成了一、二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相继组建了许 多城市建设队伍, 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但是历经无数次战争洗礼 及“文革”破坏的上党大地,城市千疮百孔,经济百业待兴,人民生 活仍不富裕,以致于城市建设欠账太多,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市委还 是决心修路,以循序渐进以点代面的方式,其速度是可想而知的。

市区的主要干道是在原英雄街为主体辐射修成的砖块路、石子 路、泥结碎路的基础上,于 60—70 年代修建的,路面基本为混合车 道,且路面狭窄,老化,坑凹不平,断头路,狭窄路、瓶颈路居多, 由于施工工艺落后,施工条件艰苦,缺乏机械作业,基本上是靠人工 操作,道路的质量和平整度得不到有效保证。 路面结构也是以沥青灌 入式和沥青表面处理这种落后的方式进行施工, 而小街小巷更是以土 路为主,城市道路的规划和格局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 城市建设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 市政 道路建设以年平均投资 192 万元的速度,加大了城市道路的改造和新 建力度。共新增道路近 8 公里,其中,英雄街长度达到近 33.1公里, 里面由 4 米拓宽至 17 米。市区道路长度为 115公里,总面积 1523026 平方米,桥梁 10

座。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政府加快了城市建设 的步伐,使我市的城市道路建设步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

从 1988 年到 1997 年这十年间, 市政府累计投资近两亿元, 先后 对市区太行东街、太行西街、英雄路、大庆路、大北街、北环路、东 外环路、建华路、站前路、紫金西街、延安北路、 和平东街、长太路、 小西门桥、西大街、解放西街和解放东街等道路进行了拓宽、新建和 改造。路面宽度从

10—12 米,道路横断形式由混合车道的一块板发 展到三块板,道路设置绿化分隔带,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实行分流, 人行便道也随着道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路面结构从原来的灌入式和 表面处理换代归水泥稳定层加沥青混凝土。 南关和北关的瓶颈路及断 头路、狭窄路得到了彻底改善。 致此,市区中心各主要道路相互畅通, 成网配套。初步形成了畅通, 便捷、高效的“九纵九横 “的道路格局, 至 1997年底,市区道路里程达到 150公里,面积达到 200 万平方米。 特别指出的是 1992 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改造八一广场的决定, 列入上党古城整容的一项重点工程。这个占地 105 亩,始建于

1969 年的八一广场,经过城建职工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战,高质量,高速

度,高效益地完成了八一广场的改造, 绿化及配套工程使广场面貌焕 然一新,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音乐喷泉,三晋最大的广场,也成 为长治的象征,成为造福上党人民的一项宏伟工程。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长治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全国中等 强市”和“全省一流文明城市” 的宏伟目标, 跨世纪的城市总体规划, 伴随着拆墙透绿工程的实施,城市建设迎来了“生态年”和“城市绿 化年”。以组建“长治市投资建设开发公司”为标志,依靠国家开发 银行二十亿元的贷款,

预示着长治市新一轮城市高潮已经到来。 应当 说,从 1998 年到 2008年间,是长治市建设发展最快,力度最大,成 效最多,投资最多,范围最广的

11 年。这期间,先后改造拓宽和新 建了五针路、西大街、东大街、英雄南路、英雄北路、太行东街、太 行西街、城东路、长兴南路、长兴中路、机场路、延安中路、上党门

景区、滨河游园、公园南大门、长兴北路、天晚集道路、紫金东西延 伸段、太长高速连接线、新区、北外环、北一环、建设了被誉为“上 党第一街”的解放东西街, 以及与八一广场南北相呼应,富有上党特 色的城南生态苑,使市区 85%的主干道旧貌换新颜;同时对 90%的 市区支干道进行路面翻新和维修, 对 90%的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和拓 宽,使全市区的人行便道铺上了新装。

目前,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 216.8 公里,其中,主干道 23 条, 支干道

22条,背街小巷 148 条,实有道路面积 305 万平方米,人均 道路面积 9.5

平方米,各种桥梁 30 座。市区通往外界的高速路有三 条,长太高速路,长晋高速路、长邯高速路。

市内“三河一渠”的综合治理工作已经完毕,为市民又增添了三 处休闲之处。

市区南护城河原是一条排污沟,蚊蝇滋生,污染环境。市政府

1984 年开始对其治理。工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共投资 800多万元, 建成了生物氧化塘污水处理系统工程。 该工程不仅治理了污水, 减轻 了漳泽水库污染负荷,而且在长达 2500 米的河岸种植了花草树木, 修建了护栏,护墙,休闲亭阁,风景自成一体,为城市文明建设增添 了光彩。

黑水河贯穿市区南北,是我市主要河道之一。市委、市政府从

2002年 10月起投入了 3000多万元对河道进行治理。 全长 2362.8米。

2003年,月截污管网完工并实现通水。 2004年 12月综合治理工程主 体全部竣工。 2005 年 8 月黑水河景区绿化、美化、亮化等扫尾工程 全部完成。先后投入 5000万元,共计绿化面积 7 万平方米,亮化面 积 5 万平方米。

2006 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石子河从 1996 年起政府开始进行分段改造,东起十中桥,西止 潞泽桥,全长 4868 米,全部采用石挡墙,混凝土栏杆。 2002 年全部 改造完成, 实现了截污管网的全面竣工和投入使用。 东防洪渠近年来 得到有效治理。 长治供水设施始建于 1941 年,管道是日伪时期日本人铺设的, 供水站是台上供水站。先后隶属于日伪长治县政府, 民国长治县政府, 中共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三专区长治市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 治市政府。长治解放后, 人口增加,新兴工业的兴起, 以及水质超标, 供水量小,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从长治解放到改革开放之初,原 大北街现长兴中路一带仍使用日伪时期的旧管道, 之后对老旧设施进 行了全部改造。 在现代化城市步伐加快的背景下, 在污废水排放量不 断增加,大量未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流入处于城市下 游的漳泽水库, 导致水质污染的恶性循环。 城市安全供水优质供水问 题亟待解决。为此,市委市政府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开发深层 地下水。深层地下水设施分辛安泉引水一期工程和辛安泉引水二期工 程建设。

辛安引水一期工程是一项长距离、 高扬程的城市供水工程。 1985 年6月 20日,列为山西省重点工程的辛安引水一期工程开工, 于 1987 年 12

月 30 日全面竣工,完成投资 4400 万元,新增日供水能力 8.64 万立方米,敷设输水管道 45.36 千米,受益人口约 40 万。供水范围 包括城区、马厂、故县、黄碾、潞城市及沿途三十多个村庄。辛安引 水一期工程的投产, 改变了长治市大部分居民饮用污染超标的地表水 状况,也扭转了过去单水源供水时有停水的被动局面, 成为长治供水 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 1985 年辛安引水一期工程开工之时,市区配水管网与辛安输 水管线建设同步进行, 由二水厂向主城区铺设 2条配水管道, 分别向 南和向北向西延伸,与旧管道连接。至 1992 年,市区管网建设初具 规模,构成东西汇流, 双向供水的环状格局。 城区东西方向沿城北街、 太行街、紫金街、府后街、东大街、西大街、解放街、城南街铺设 5 条配水干管,使供水管网四通八达,形成了大小环状结构,向四周辐 射的供水管网布局。 2001 年辛安引水二期扩建改造工程,于 6 月 9 日开工,次年 9月 29日实现主城区通水,完成投资 14793.26万元, 新增加供水能力 8.64万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 24.26万立方米, 在辛 安二期扩建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之时, 又新铺了

1条输水管道, 与辛安 引水一期工程输水并网联通,使城市安全供水得到保障。

从建国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城市管网建设飞速发展, 从少到多,从疏到密。管材从单一的普通铸铁管发展为预应力钢筋混 凝土管钢管、球墨铸铁管,PP— R管和PE管等多种管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原有的供水管网又 显滞后,成为新的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2003年 8月 27

日,长治市旧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经山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立

项。该工程总投资 5926 万元,工期三年,改造供水管线总长

93.215KM,工程于2004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日前项目共完成投资 近

5100 万元,更新、改造城市管网 63KM 。这一工程的实施,一是 管网漏失率明显下降, 二是供水管网压力明显增大, 绝大部分用户都 能直接饮用到自来水。

截 至 2008 年 ,长治 市管 经 75 毫米 以上 输配 水管网 总 长

312.65KM,供水区域达到60平方公里。

(三)

长治市城市煤气工程筹建于 1986年 5 月, 1988年 4 月,长治市 煤气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 1990年 4 月 24 日,市政府在郊区马厂举 行气源厂奠基仪式。 由当时的市委书记张正书、 市长杨月生为煤气工 程奠基。气源厂位于长北合成西路,工程概算投资 7486.50万元,占 地面积 198760平方千米。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气源厂 1 号焦炉及 配套设施顺利完工, 市区 86 公里的中低压管网及调压设施也已完工。 1992 年 1 月 23 日,焦化厂 1 号焦炉生产出第一炉焦炭和煤气,标志 着长治煤气工程正式投入试生产阶段。 1992年 3 月 25 日,焦化厂开 始向市区输送煤气,第一期 86 公里中、低煤气管网正式投入运行, 首批 800余户居民开始使用煤气。 市内管网输配压力分为中、 低两级。 1992 年 4 月中旬,长治市煤气公司正式成立。

1993 年 11 月 17日,由于种种原因焦化厂 1 号、2 号焦炉停产, 造成市区全部停气达 25 天的事故。 1996 年 9 月 13 日,长治市煤气 公司正式更名为长治煤气化总公司。 1997 年,长治市被国务院列为 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之后, 为消化长治煤气化总公司在基建时的贷 款和挂账利息, 由市政府协调, 总公司同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 了长钢兼并煤气焦化厂协议, 并在 1999 年 9 月 23 日将总公司焦化厂 正式移交给长钢(集团),当时的市委副书记张怀文、副市长李清廉、 马和平等出席了交接仪式。 这一方案的实施, 使原有的产供气体系被 人为割裂,产供气之间的矛盾给分离后的两个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不协 调,城市供气系统中的隐患层出不穷。 为了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 2001 年 10 月 24 日,市委市政府对总公司主要领导进行了调整。 当时任长 钢煤气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总经理的高度堂被任命为长治市煤气化总 公司党委书记、 总经理。 为实现产供气的一体化管理奠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