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跷脉、阴跷脉
【特异性】
阳跷、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Jǜliáo(ST 3)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 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白内障,结膜炎, 鼻炎,上颌窦炎,牙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 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 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 瘫、近视等。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居髎Juliao
【配穴】
1、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配腰夹脊穴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
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
经麻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 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上臂内收时, 当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 脉交会穴。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 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 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 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 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 跷 脉
四.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
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
,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
、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
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
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天髎 tianliao (SJ 15)
【配穴】:
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征、上 肢 不遂。
地仓 Dìcāng(ST 4)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
孔。
【取法】
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 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处 取穴。
【特异性】
跷脉、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巨骨 Jǜgǔ(LI 16)
【配穴】
1、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2、配前谷治臂不能举
天髎 tianliao (SJ 15)
【定位】 在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 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取法】 正坐或俯卧位,于肩胛骨的内 上角端取穴。 【特异性】 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阳维 之会(《针灸甲乙经》);《素问。 气府论》王注作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外台秘要》作足少阳、阳维之会
天髎 tianliao (SJ 15)
【功用】 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主治病症】 颈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烦满,热病无 汗,发热恶寒等。 伤科疾病:颈椎病,落枕,冈上肌腱 炎,肩背部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肩胛部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
通经活络。
巨骨 Jǜgǔ(LI 16)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及肩部软 组织损伤; 2.消化系统疾病;吐血,胃出血; 3.其它: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4~0.6寸,局部酸胀; 2.向外下方斜刺,深约1.0~1.5寸,肩关节 周围酸胀。 3.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经络腧穴各论
奇 经 八 脉
---之阳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跷脉
跷,“举足行高”,跷脉起于跟中;
跷,“活动敏捷”的意思, 跷脉主肢体运动
阳跷脉、阴跷脉
跷脉的功能主要为“司目之开阖”和主肢体运动
。《灵枢•脉度》言:“跷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
目,气不荣则目不合。”阴、阳跷卖交会于目内眦,
阴阳气相并,能共同濡养眼目。当阳跷气盛时,则表
居髎Juliao
【功用】舒筋活络,益肾强健。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痛,下腹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肾炎,膀胱炎;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白带多; 4.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 疾患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 个髋关节、臀部和腹外侧。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 Dìcāng(ST 4)
【配穴】
1、配颊车、巨髎、合谷,有祛风通络活血
的作用,主治唇缓不收,齿痛。
2、配颊车、承浆、合谷,有通气滞利机关
的作用,主治口噤不开。
Jǜliáo(ST 3)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 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取法】
正坐或仰卧,目正视,瞳孔 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主治病症】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性眩晕,失眠
,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 ,踝关节扭伤。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现为精神振作,目开而不欲睡;阴跷气盛时,则表现
为目合而入睡。即《灵枢•寒热病》所说的:“阳气盛
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也就是说跷脉与人的睡眠
阳跷脉、阴跷脉
关系密切,只有跷脉功能正常,人们才能保持“昼精
夜瞑”.
另一方面,跷脉起于足,与人的肢体运动,
特别是下肢运动有密切关系。杨上善《太素》注:“
人行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太平圣惠方》
也说:“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
曰跷脉焉。”
阳 跷 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的风池穴。
阳 跷 脉
阳 跷 脉
Jiānyǘ(LI 15) 【配穴】
1、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2、配肩髎、肩贞、臑俞等主治肩周炎
3、配曲池、外关、合谷主治上肢不遂
4、配足三里治乳癌
巨骨 Jǜgǔ(LI 16) 【定位】
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 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取法】
正坐垂肩,在肩端上,当锁 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取穴 。
地仓 Dìcāng(ST 4)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 经痛; 2.其它:口角炎,小儿流涎。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寸,局部胀痛; 2.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局部酸胀可扩 散至半侧面部,有时出现口角牵掣感。 灸法:温针灸3~5壮。
阳 跷 脉
五、阳 蹻 脉 常 用 腧 穴(交会腧穴):
本经脉脉共有12个腧穴,起于申脉、仆参
、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 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 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 明经)、止于睛明(足太阳经)。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 方凹陷中。 【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 ,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特异性】八脉交会穴之一,通 于阳蹻脉。 【功用】清热安神,利腰膝。
臑腧 Naoshu
【功用】 舒筋活络,化痰消肿。 【主治病症】: 肩周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刺灸法】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肩部。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臑腧 Naoshu
【配穴】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Jiānyǘ(LI 15)
跗阳 Fuyang
【主治病症】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 肌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头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 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跗阳 Fuyang
【配穴】
1、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
承泣 Chéngqì(ST 1)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 眼,色盲,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 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左手推动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针沿眶下 缘缓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2.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内眦,局部酸胀,可致流泪。 如 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 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 灸法:禁灸。
Jǜliáo(ST 3)
【配穴】
1、配合谷穴治齿痛;
2、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
承泣 Chéngqì(ST 1)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取法】 正坐位,两目正视,瞳孔 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 间取穴。 【特异性】 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交 会穴。 【功用】散风清热,明目止泪。
阳 跷 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 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 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