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鞭效应的成因

牛鞭效应的成因

巴里勒公司牛鞭效应的成因
需求预测:三级预测,多级预测
通心面的需求时变动的,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比如特殊类型的通心面用于夏天的通心面沙拉,而鸡蛋通心面则在复活节很受欢迎。

相对变化的需求使得通心面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都有必要对未来的需求做出预测以指导生产的进程。

对于巴里勒来说,产品的新鲜度十分重要,产品不可能被存放很长时间,因此工厂要预测分销商和自营的仓库的需求以生产恰当数量的通心面和面包产品,为了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避免缺货和延期交货的风险,分销商要预测超市和商店对通心面和面包产品的需求以确定采购恰当数量的产品。

在预测需求时,供应链上相互连接的两个节点之间会进行博弈,商店和超市为了防止顾客的需求而增加库存,分享商在预测了最终顾客的需求之后,为应对商店和超市的需求变动而增加库存,同样,工厂及配送中心为了防止分销商需求的增加而缺货的风险从而增加了自身的库存,因此各个节点增加了库存,牛鞭效应就产生了。

提前期:8-14天,平均为10天
由于订货提前期为8—14天,平均为10天,是相对较长的订货提前期,订货提前期越长,需求波动的概率就越大,因此为了规避风险,供应链每个节点需要增加的库存也就越多,于是越往上游,库存增加越大,牛鞭效应就会产生。

而相比于JITD的模式,较短的订货提前期使得需求预测更加贴近实际,而且是由上游确定供应数量,不会出现牛鞭效应
库存策略与批量订货:分销商采用定期库存检查系统
大多数分销商使用简单的定期库存检查系统,分销商可能周二检查库存水平,然后对于那些低于订货点的产品进行订货。

虽然几乎所有的分销商都有计算机支持订货系统,但很少有分销商具有能够确定订货量的系统或复杂的分析工具。

这种简单的订货系统缺乏灵活性,没有针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及时调账,因此分销商每次采购都需要订购大批量的产品作为库存,而对于配送中心,由于他们缺乏分销商的库存信息,所以要持有足够的库存来满足各大分销商每次大批量的订购。

由于配送中心面对很多分销商,所以只有通过增加库存来满足分销商的需求。

因此分销商的不灵活的订货模式以及配送中心对分销商库存信息的不了解产生了牛鞭效应。

促销策略:价格促销,数量促销,销售代表促销
巴里勒将一年分为10-12个市场为4-5周的兜售期。

在每个兜售期都有一个促销计划,分销商可以通过兜售期的促销活动大量购买产品以满足现在和未来的需求。

巴里勒根据销售代表在每一兜售期销售目标的实现情况来对其进行奖励,奖励取决于产品的利润结构。

巴里勒的数量折扣表现在,巴里勒为分销商支付运输费。

巴里勒为整车订单提供了2%-3%的折扣。

而且如果购买者采购至少三整车的巴里勒的鸡蛋通心面,销售代表可向购买者提供每箱一千里拉的折扣。

因此,价格促销和数量促销,以及销售代表在商店进行的促销都会使得分销商为获得折扣而增加库存,工厂预测到分销商会增加库存,所以自身也增加库存,于是产生了牛鞭效应。

短缺博弈行为: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博弈
博弈行为是指在双方在进行决策时会考虑对方可能的决策行为,从而最终达到纳什均衡实现双方的共赢。

在巴里勒公司的案例中,供应链的节点上也存在相关的博弈行为。

也正是因为博弈行为,导致了牛鞭效应的出现。

比如对于工厂的配送中心和分销商,在进行产品的供货
过程中,配送中心在决定工厂需要生产产品的数量时,会考虑分销商可能采取的举措,由于分销商为了防止缺货导致的对零售商的缺货以及延期成本,所以会增加库存,基于这样的预测,配送中心就会增加自己的库存,从分销商的角度来考虑,分销商会预测配送中心将会为防止需求波动而增加库存,而且向配送中心订货时可享受数量折扣,所以分销商会倾向于向配送中心订购大于实际需求的商品,因此经过博弈,配送中心和分销商均认为增加库存,可以让自己处在相对安全的位置,因此增加比实际需求更大的库存,使得库存一级一级地增加,从而产生了牛鞭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