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剂学实验:实验九阿司匹林片溶出度的测定

药剂学实验:实验九阿司匹林片溶出度的测定

实验九阿司匹林片溶出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片剂溶出度的测定方法(CP 2010版二部附录XC)
2.熟悉溶出仪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片剂等固体制剂服用后,在胃肠道中要先经过崩解和溶出两个过程,然后才能透过生物膜吸收。

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其吸收量通常与该药物从剂型中溶出的量成正比。

溶出度系指在规定溶剂中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但在实际应用中溶出度仅指一定时间内药物溶出的程度,一般用标示量的百分率表示,如药典规定30min内阿司匹林的溶出限度为标示量的80%。

溶出速度则指在各个时间点测得的溶出量的数据,经过计算而得出的各个时间点与单位时间内的溶出量,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可根据不同处理方法求出相应的参数。

因此,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特别是对那些在体内吸收不良的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制剂,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的固体制剂,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并作为质量标准。

中国药典和许多其他国家药典对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及其测定法都有明确规定。

中国药典规定有转篮法、浆法和小杯法。

溶出介质的使用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质及片剂情况而定,类型有人工胃液(0.1mol/L盐酸溶液)、人工肠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等。

溶出度试验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

凡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实验内容:
1.溶出度测定样品:阿司匹林片6片
2.溶出度测定方法:第二法,浆法(37±0.5ºC,50pr/min)
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2mm。

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置各溶出杯内,实际量取的体积与规定体积的偏差应不超过±1 %,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C±0.5°C后,取供试品6片,分别投入6个溶出杯内,注意供试品表面上不要有气泡,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转速启动仪器,计时;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实际取样时间与规定时间的差异不得过±2 % ),吸取溶出液适量(取样位置应在桨叶顶端至液面的中点,距溶出杯内壁不小于10mm处),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澄清滤液,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的溶出量。

3.溶出介质:人工胃液900ml
取稀盐酸16.4 mL, 加水800 mL与胃蛋白酶10 g, 摇匀后, 加水稀释至1000 ml即得。

4.含量测定:UV-Vis,测定波长:274nm
5.每片溶出量:Q=A样/A对×100%
实验材料:
仪器:溶出仪,注射器,微孔滤膜,EP管,移液管,容量瓶,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试剂:人工胃液等。

实验步骤:
1. A样测定:取阿司匹林6片,用浆法测定(人工胃液900ml,37±0.5ºC,50pr/min),30min 后取溶出液10ml,精密量取续滤液3ml于10ml容量瓶,用人工胃液定容,摇匀。

紫外274nm 处测定A样
2.A对照测定:精密称定阿司匹林对照品10mg,用人工胃液定容至100ml,紫外274nm处测定A对照
实验结果:
1.测定6片溶出量:Q=A样/A对×100%
2.根据结果判断溶出是否合格(阿司匹林片的限度30 min >标示量80%,应符合规定)
判断标准: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
(1)6 片中,每片的溶出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低于规定限度(Q);
(2)6 片中,如有1~2片低于Q,但不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3)6 片中,有1~2片低于Q,其中仅有1片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时,应另取6片复试;初、复试的12片中有1~3片低于Q,其中仅有1片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以上结果判断中所示的10%、20%是指相对于标示量的百分率(%)
思考题:
1.药物溶出度测定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2.片剂的崩解时限合格,是否其溶出度一定合格,为什么?
注意事项:
1.浆叶底部离烧杯底部的距离为25±2mm。

2.取样点应在浆叶上端距液面中间,离杯壁10mm。

3.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900ml,注入容器内,加温使溶出介质温度保持在37±0.5℃。

4.精密量取续滤液3ml:取样后立即经0.8μm微孔滤膜滤过,去除前几滴,滤液用移液管移取3ml。

5.判断标准:阿司匹林片的限度Q为标示量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