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片剂的溶出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固体制剂(片剂、胶囊)溶出度的意义。
2、掌握《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溶出度测定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基本概念与实验原理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
口服固体制剂在体内胃肠液中需经崩解和溶解过程才能经生物膜被机体吸收,对许多药物而言,其吸收量通常与该药物从剂型中溶出的量成正比,即溶出的药物量愈大,吸收的药量就愈大,药效就愈强。
药物溶出原理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来表示:dC/dt=KS(Cs-Ct) (1)
式中dC/dt:溶出速率;K:溶出速率常数;S:固体药物与溶出介质接触的表面积;Cs:药物的溶解度;Ct:任一时间溶液浓度。
假设溶出的药物立即被吸收,Ct远小于Cs,公式(1)可简化为:dC/dt =KSCs(2)(2)式表明:药物的吸收速度与K、S、Cs成正比,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可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对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小于0.1~1mg%)而言,溶解是其主要过程,崩解时限往往不能作为判断难溶性药物制剂的吸收指标。
因此,对口服固体制剂,尤其是在体内吸收不良的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制剂、缓控释制剂,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固体制剂,均应做溶出度检查。
《中国药典》和许多国家药典对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及其测定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实验内容
(一)仪器与材料
仪器:型溶出度测定仪、转篮、容量瓶(1000ml、50ml)、吸量管(5ml)、微孔滤膜(应不大于0.8μm)、滤器、取样器、滴管、电炉、水浴,TU-190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
材料:阿斯匹林片(0.3g)、稀盐酸、0.4%氢氧化钠、稀硫酸、蒸馏水。
(二)实验部分
阿斯匹林(C9H8O4)片剂的溶出度测定
本品含阿斯匹林(C9H8O4)应为标示量(0.3g)的95%~105%。
[测定方法]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X C第一法),以稀盐酸24ml 加水至1000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30分钟时,取溶液10 ml滤过;精密量取(可用吸量管)续滤液3 ml置50 ml容量瓶中,加0.4%的氢氧化钠溶液5 ml,置水浴上煮沸5分钟,放冷,加稀硫酸2.5 ml,并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303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C7H6O3吸收系数()为
265计算,再乘以1.304,计算每片的溶出量,限度Q为标示量的80%,应符合规定。
[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测定溶出度时的条件,如溶出介质的组成、用量、温度,测定时的转速等等,对药物的溶出都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操作时应注意:
1、对所用的溶出度测定仪应预先检查是否正常转动,并检查水箱温度、转速是否精确,转
篮升降是否灵活等。
2、水箱应加蒸馏水,以免长期使用腐蚀温控零件。
最好用仪器本身加热升温,若注入热水
时温度应低于37℃。
3、转篮底部距溶出杯底应是25mm。
4、用容量瓶准确配制溶出介质。
5、取样点应在转篮顶端至液面的中点,距溶出杯内壁10mm处;取样后应及时补充同体
积新的溶出介质,并立即用微孔滤膜在30秒内完全过滤。
6、样液过滤时,注意滤膜应无破损、安装应紧密正确,否则直接影响测定数据的正确性。
7、根据药典规定应同时测定6片的溶出度。
下一轮测定时应在更换新的溶出介质后进行。
四、结果与讨论
根据公式A样(UV测试液)=E×C×L ,当L=1cm时,测试液的C7H6O3浓度:
每片(或每杯)C9H8O4总溶出量(g)=C%×1.304×50/3×10
上述公式中A为吸光度;
E 为吸收系数,采用的表示方法是,其物理意义是当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数值;
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器或无水物计算)g;L为液层厚度,cm。
1、将实验中测得的吸光度A值及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所得相应结果填入下表中。
表阿斯匹林片中乙酰水杨酸溶出度测定数据表
片号
C7H6O3
C %(g/ml)
C9H8O4
总溶出量(g)
限度Q
(为标示量80%)
溶出度结果
1 2
3 4 5 6 0.24
6片中有几片
低于限度Q
结论符合规定(或不符合规定)
2、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溶出度测定方法项下的规定,对阿斯匹林片的溶出度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思考题
1、固体制剂进行体外溶出度的测定有何意义?
2、溶出度测定主要针对什么样的药物和制剂?
3、你从该次实验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附《中国药典》附录中的部分相关内容:
附一、溶液配制方法:
稀盐酸:取盐酸234ml,加水稀释至1000 ml,即得。
本液含HCl应为9.5%~10.5%。
稀硫酸:取硫酸5.7ml,加水稀释至100 ml,即得。
本液含H2SO4应为9.5%~10.5%。
附二溶出度测定法(药典附录ⅩC)
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第一法
(1)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金属材料制成。
篮体A由不锈钢丝网焊接而成,呈圆柱形,篮轴的末端连一金属片,作为转篮的盖;盖上有通气孔(孔径2.0mm);盖边系两层,上层外径与转篮外径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同;盖上的三个弹簧片与中心呈120°角。
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超过±1.0mm。
(2)操作容器为1000ml的圆底烧杯,烧杯上有一有机玻璃盖,盖上有2孔,中心孔为篮轴的位置,另一孔供取样或测温度用。
为使操作容器保持恒温,应外套水浴;水浴的温度应能使容器内溶剂的温度保持在37℃±0.5℃。
转篮底部离烧杯底部的距离为25mm±2mm。
(3)电动机与篮轴相连,转速可任意调节在每分钟50~200转,稳速误差不超过±4%。
运转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不得晃动或振动。
(4)仪器应装有6套操作装置,可一次测定6份供试品。
取样点位置应在转篮上端距液面中间,离烧杯壁10mm处。
测定法: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可煮沸脱气及时冷却)的溶剂900ml,注入每个操作容器内,加温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使其稳定。
取供试品6片(个)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分钟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个)的溶出量。
结果判断6片(个)中每片(个)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不低于规定限度(Q);除另有规定外,取样时间为45分钟,限度(Q)为标示含量的70%。
如6片(个)中仅有1片(个)低于规定限度,但不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时,仍可判为符合规定。
如6片(个)中有1片(个)低于Q-10%,应另取6片(个)复试;初、复试的12片(个)中仅有2
片(个)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时,亦可判为符合规定。
供试品的取用量如为2片(个)或2片(个)以上时,算出每片(个)的平均溶出量,均不得低于规定限度(Q);不再复试。
附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方法与计算
吸收系数法: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再以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用本法测定时,吸收系数通常应大于100,并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对照(本实验应取3ml备用的溶出介质置50 ml容量瓶中,加0.4%的氢氧化钠溶液5 ml,置水浴上煮沸5分钟,放冷,加稀硫酸2.5 ml,并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为空白,进行基线校正),采用1cm的石英吸收池,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2nm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光度,或由仪器在规定波长附近自动扫描测定,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
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峰波长应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并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供试品溶液浓度应使测得的吸光度在0.3~0.7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