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回延安》课后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回延安》课后练习题

《回延安》课后练习题
一、基础训练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味下面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三、阅读下节诗歌,回答1—4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思维点拨:要注意区分比喻、比拟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2. 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

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

请摘抄这节诗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思维点拨:按要求摘抄叠词“对号入座”。

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
思维点拨:要联想毛主席在枣园住过来思考。

.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
四、背诵课文《回延安》。

五、关于“延安精神”:
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延伸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1.说说“延安精神”的内涵。

2.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资料链接
1.延安精神光耀千秋
革命的延安: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并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从抗日战争起,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毛主席号召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2.诗人与延安
战时的延安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

1940年,16岁的他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成长、学习工作了6年,之后奔赴新的战场。

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参考答案:
一.
1.现代诗信天游
2.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
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
“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

(任选2个词语)
3.比兴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二.
(1)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千声万声”是夸张,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2)“唱”“笑”“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表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之情。

(3)运用了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

(4)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诗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之情。

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三、
1.A
2.①高高C ②滚滚C ③辈辈B
3.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4.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五、
1. 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延安精神的内涵有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④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

2.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