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

心理学2007年试题简答题1.简述“尝试式教学水平”的基本特征。

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P44强调人的所有行为系由“需求”所引起,需求又有高低层次之分。

“自我实现”即发挥“潜能”是人的最高级心理需求,教育要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

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人(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的、进步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其积极作用。

他把“潜能”看做是人的内在价值,正如健壮者能运用他的肌肉一样。

人有智力就趋向于进行创造活动,一个人的能力要求被运用和发挥,并起到应有的作用。

“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充分地、完善地发挥人的价值或潜能。

3.列举三个说明感知组合律的例子。

4.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P228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德;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5.简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主动交往;第三,移情论述题1.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教育意义。

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验室实验。

2.请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009年试题简答题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①关注生存阶段;②关注情境阶段;③关注学生阶段2.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②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3.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和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1)态度定势的形成;(2)道德观念的确立;(3)道德情感的培养;(4)道德信念的形成;(5)道德意志的锻炼;(6)道德行为的养成5.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③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6.简述性格结构的特征。

7.简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强度律。

感知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被人清晰地感知到,这条规律叫做强度律。

(2)差异律。

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容易被人们清晰地感知,这条规律叫做差异律。

(3)活动律。

越是活动的事物,越容易被人们清晰地感知到,这条规律叫做活动律。

(4)组合律。

越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越容易构成一个整体而被人们清晰地感知,这条规律叫做组合律。

(5)对比律。

对比关系越突出的事物,人们越容易感知到两者之间的差异,这条规律叫对比律。

论述题1.试论述教师威信对学生发展与教育效果的影响。

(一)建立教师威信的必要性。

教师的威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

这种威信,只要是教师,人人都有。

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

这种威信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具有。

这种威信对教育的影响与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形成人格威信。

教师的人格威信是由教师个人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人格因素决定的。

从本质上讲,它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它一经形成,将会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巨大的作用。

因此,形成和维护教师良好的威信,既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又是教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二)教师威信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启示。

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高,那么教师的要求与教诲,即使是正确的,也往往会成为“耳旁风”,学生听不进去,也不会认真执行,甚至还可能跟教师发生冲突。

反之,教师的一切要求与教诲都会顺利的被学生接受,并努力去执行,甚至教师的缺点也可能得到学生的原谅。

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形成并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威信。

一方面,教师要形成自己的威信。

教师都希望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信,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形成威信呢?第一,要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第二,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第三,仪表端庄,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第四,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五,要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另一方面,教师要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威信。

首先,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其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第三,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第四,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2.试论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教育意义。

基本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认为,人类有8种智力:①逻辑数理智力: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思考的能力。

许多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成就的人,这方面智力很好;②语言智力:这种智力水平高的人,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③身体——动觉智力:是与人的身体动作有关的智力。

出色的运动员、舞蹈家,他们的身体——动觉智力发展水平高;④空间智力:是指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这种智力与画家、雕刻家、建筑师的工作密切相关;⑤音乐智力:指感知、欣赏、表达、创造音调旋律的能力,这是音乐工作者最必须的能力;⑥洞悉人性善解人意的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解人意,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岗位对他们最适合;⑦自我内省的智力:是指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动机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⑧观察自然的智力:是指通过观察自然,进而了解自然规律的智力。

教育意义:①过去人们所讲的智力,主要是指科技、学术性智力,而把社会性智力基本排除在外,似乎善于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善于运动等都与智力无关。

②该理论开阔了我们的思路,这种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发现不同类型的人才,更好地培养各种人才。

③作为教师应全面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工作中扬长避短。

2010年试题简答题1.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这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2.简述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教学措施。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②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1)问题表征:表征是指问题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

问题表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

(2)情绪状态:个体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解决问题,对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高度紧张和过度焦虑等消极情绪状态会抑制大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适度的愉快高兴等积极情绪状态则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3)动机强度:动机强度并不总是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成正相关。

太低的动机强度自然不能调动个体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活跃个体思维活动。

但是过高的动机强度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反而抑制思维活动,降低解题成效。

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动机强度的适中点会随问题解决的难度而变化。

一般来说,越是复杂的问题,其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越是偏低些。

(4)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克服定势消极作用的办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发现自己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不要执意固守,而应退出旧思路,寻求新方法。

(5)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是指在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能给人获得解决问题启发的事物叫做原型。

简述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4.简述“名片效应”的基本内涵。

所谓“名片”,就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一致的观点。

教师在论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如能够先亮出这种“名片”,则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话不投机半句多”从反面证实了这种效应的存在。

5.简述性格的基本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指人在对待社会、集体、他人、自己以及对待学习、工作方面等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是指在感知、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的情绪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6.简述学习与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1)强度律。

感知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被人清晰地感知到,这条规律叫做强度律。

(2)差异律。

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容易被人们清晰地感知,这条规律叫做差异律。

(3)活动律。

越是活动的事物,越容易被人们清晰地感知到,这条规律叫做活动律。

(4)组合律。

越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越容易构成一个整体而被人们清晰地感知,这条规律叫做组合律。

(5)对比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