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题库试卷一简答题1.简述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
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
(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
②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随意注意。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5)个性特点:对性格、意志品质的依存性。
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
因此,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客观因素: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大小。
(3)刺激物与背景对比的差异大小。
(4)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
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1)符合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3)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4.简述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灵活性强的人,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灵活性差的人,注意转移较难。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5.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6.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遗忘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下述四种:(1)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3)压抑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4)提取失败说认为遗忘只是暂时的,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7.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8.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组织复习。
(1)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
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式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2)联系实际论述。
9.简要说明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
(1)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
(2)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
(3)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
10.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影响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11.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创造动机(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地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12.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分别是什么?(1)思维的基本过程:①分析和综合;②比较;③抽象与概括;④系统化与具体化。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①准备期;②酝酿期;③豁朗期;④验证期。
论述题1.试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
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2)差异律。
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
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和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
(3)活动律。
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4)组合律。
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因此,材料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知觉的选择性。
即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一特点,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等等。
(2)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应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
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对于人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
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方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3.观察的品质有哪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的品质有:(1)观察的目的性。
它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品质。
(2)观察的客观性。
它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3)观察的精细性。
它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4)观察的敏锐性。
它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4.记忆的品质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提高记忆的敏捷性,首先是明确记忆的目的;其次是应当集中注意(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加强记忆的持久性首先是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地复习。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培养记忆的准确性,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是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5)总之,记忆的四种品质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的记忆的好坏。
每种品质只有和其他的品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记忆的这些品质都是后天形成和发展的,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
5.结合实际,说明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②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③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①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③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6.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1)创造性想象是学生目前和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条件。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想象,需要做到四个方面:①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和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③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除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基础外,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