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散文的赏析-情感类 教案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散文的赏析-情感类 教案

第 1 页 散文阅读的思想情感赏析 一、考点精讲 散文有什么样的特点?散文的特点表现为“形散神不散”。没有“神”的散文只能是一堆废话。高考文学类阅读对散文“神”的考查是必然的,也是散文考查中最稳定的考点。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散文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体验。小说强调人物和情节,而散文则重在感悟或生活体验。散文中作者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表意。通过直抒胸臆或寓情于他人他物他景的方式来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散文是以抒发情思为主的以情动人的文学体裁,贵在有作者“我”的参与,因此对于它的阅读,关键之处在于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考试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并适度增加阅读量。要求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同时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题目难度略大于往年,且分值在3-6分之间。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含蓄温婉地表达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成文欣赏散文文学作品的核心。 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对于散文“思想情感”的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 → 分析行文线索 品味词语(动词、名词、形容词)来体会作者情感 → 分析语言 分析景物描写品味作者情感 → 分析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分析人物描写体会作者感情 → 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情感 等角度命题。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题型一 特殊词语“xxx”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019·全国卷2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其他常见提问形式: (1)结合上下文,请分析“xxx”词的特殊含义。 (2)根据上下文,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特殊词语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首先思考词语的本义是什么。动词、名词、形容词,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其他词。 (2)切记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在上下文中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词语进行思考、领悟与阐释。 第 2 页

(4)结合(1)(2)(3)内容,利用文中原词,简介清晰地给出答案。 题型二 整体理解思想情感

2019·全国卷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分 2019·北京卷 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6分

其他常见提问形式: (1)结合上下文,请分析第三段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请分析文章结尾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请分析标题的深刻内涵。 (4)这篇文章给予我们很多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纵观全文整体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通读全文,结合标题和文意,明确全文中心思想。 (2)注意具体细节,在表达整体思想情感时的作用。 (3)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全文思想情感进行思考、领悟与阐释,特别是情感的发展变化。 (4)结合整体和部分的情感内容,准确简介地回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方法指引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原创练习试题) 栖居在自然里 闫语 (1)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念乡村生活的,已经记不清了。 (2)多年以前,我一直生活在那里,但现在只剩下怀念了。 (3)怀念是一种心灵的旧地重游吗? (4)夏天的夜晚,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看满天的星星,白昼的种种喧嚣都渐渐隐退了,耳边荡漾着微风和虫鸣。小小的菜园里,黄瓜伸直了腰,西红柿羞红了脸,还有那一架葡萄也在用晶莹圆润的眼睛帮我数着天上的星星。这个时候,夜色格外地温柔体贴,虽是万籁俱寂,却也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这个时候,我惬意地栖居在自然里。那时我还不知道诗意为何物,后来才明白,就是:一种对自然的回归,风景和自我融为一体,而后进入生命。 (5)坐在家里,精神却在远足。每当我从文字中抬起眼睛,看着自己身处的房间和那扇窗户,想着我的思绪可以冲破钢筋水泥堆砌的禁锢远走高飞的时候,它就是一缕魂,维系着我在乡村的根。我喜爱的诗人荷尔德林说:“假如大师使你们恐惧,向伟大的自然请求忠告”。是的,自然就在那里,是呼吸,是朝霞,是天空和石头,是青草和麦苗。也是丰收和荒芜,诞生和死亡。 (6)难道这还不够勾起你出去走走的愿望吗? (7)但,仅有景色是不够的,仅有眼睛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一颗效法自然的心灵。树叶纷纷飘落,果实招摇枝头,这些大自然的婴孩,它们是哭是笑,全在于我们敏锐的感知。春日喜雨随风潜入夜里,秧苗们欢呼雀跃却招来世人的几许愁绪;花儿朵朵娇颜风华绝代,世人喜形于色却不觉花儿正在暗自神伤。 (8)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写下春天,春天就在窗外渐渐远去。当我们写下村庄,村第 3 页

庄已在风景中悄悄老去。这是一个行将消失的时代,当然我指的是一种建筑或是一种景致,而不是一种文化。时间匆匆复匆匆,它在反复读着自己内心的秘密,也在用多重的演绎将我们推到故事当中去,故事里的自然之美或是伤怀之美,是古人的,也是今人的。时间用经久不息的水滴在我们的心底激起一圈又一圈涟漪,有的深沉,有的慌乱。 (9)或许时间也是一种风景吧,像回忆倒进我们的怀抱,也像绝望和温存,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同那早已远去的家乡小镇。 (10)小镇不繁华但很热闹,因为这里拥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橡胶厂,小镇的经济效益就屈指可数了。我的家就在小镇的近郊,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在这缕“经济风”的吹拂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生活好了,街坊邻里就有大把的时间对他人关怀备至起来,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一片关切声中度过的,之后想起来,好像除了怀念那里的风景,就是想逃离想忘记了。可是今天,此时此刻,当我的回忆再次关联到家乡的那片土地时,竟然意外地感受到了如许的思念,思念那里诗意的风景,更思念那里熟悉得有些陌生的父老乡亲。 (11)写下这些的时候,想象在那条没有名字的乡村小路上,阳光泼下了碧蓝的天空,两只脚踩着同一个节奏,一棵棵早已茂盛起来的树,也在不约而同地讲述着昔日的一个个场景。季节,正清晰着,明亮着,向我们款款走来。 ( 原载《 人民日报 》2019年11月09日 24版) 文中第四段和第十段都是描写家乡,描写的重点和表达的情感各有什么不同? (4分) 【答案】①描写重点:第四段重在描写家乡的自然风景,而第十段重在描写家乡的人文风景。②表达情感:第四段表现栖居自然的惬意之情,而第十段表达对家乡人、事物和风景的思念之情。 【解析】具体分析每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对比。尽可能多地使用文中原词,简洁清晰。 三、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原创练习试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第 4 页

泉! 从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汩汩生长,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 “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 “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9年11月30日) 本文作者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4分) 【答案】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回答问题的要点是“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的原因。其次围绕要点组织答案。可以借助诗歌鉴赏中的“景”“情”关系,概述“雨后秋景”的特点“明朗开阔”(可选用文中词语)与作者心情“放松欣喜”(可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山舒缓”“水吟唱”“云柔软”“醉人的醇酒”“飘然”“嬉戏”“舒展”等,运用联想想象来体会);再借助散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理清写“兴安雨后秋景”的原因,“引出下文”“作铺垫”等要点就可以想到了。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原创练习试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