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教程》第三章至第六章复习资料

《社会学教程》第三章至第六章复习资料

第三章社会化的含义:(狭义)对象为少年儿童,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广义)社会化不是‘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校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①强调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即个体社会化对于整体社会良心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

②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社会化的类型:初始社会化(生命早起的社会化,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的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的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化(成年人问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如改革开放政府官员学习市场经济)、逆向社会化(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不同:1发转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再社会着眼于人的改造;2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和强制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如新兵入伍、移民。

社会化与社会化的运行(社会化的作用)——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史有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本的必要的构成要素;人需要通过系统的社会化过程接受一定的社会知识和规范,才能立足,社会也才能良心运行和协调发展,2文化具有完善个人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文化的延续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

理解社会化的角度: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2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个性的人。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条件):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社会化的社会主体:1家庭(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重大影响)2学校(特点: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生必须学习遵守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3同龄群体(条件背景兴趣爱好相似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儿童感受到不同于家庭学校环境中的新东西,平等独立的和他人交往,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习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组织为在广大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等方式,为广大社会青年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早起社会化的困境(儿童青少年生理、心里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影响)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无效的文化传递。

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未能有效的传递给下一代,如青少年犯罪;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如户籍制度导致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入学和就业的差异)3代差(社会的不同时代之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①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②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有利有弊);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1政治社会化含义: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校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作用:从个体角度,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社会角度,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过程:家庭式促进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①家庭出身往往决定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反过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政治信仰、政治情感、立场和参与能力②家庭式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的重要传播场所,长辈的政治立场和知识对下一代的影响③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人格会影响到他将来的政治行为模式;同辈群体能诱导其成员去接受被群体拥护的政治准则,尤其在改变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方面比正规教育作用更大;学校是传授政治知识和政治价值标准的正规场所。

政府通过选择和控制教育内容来控制整个社会的社会政治化过程。

大众传媒①引起人们对某个政治事件的注意,通过报道和渲染,增加他们的关系程度和了解程度,从而引导政治心理的发展方向②提供某种信息的同时,直接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感情,影响公民的政治判断;政治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成了后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2道德社会化含义: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到底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形式:两个阶段①他律阶段:5-8岁儿童,认为服从权威,遵守规范就是对的,对行为的道德判断只看行为的后果,不看行为人的动机②自律阶段,意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不再盲目服从权威,道德判断除了考虑行为的后果外,也考虑行为人的动机;三个层次①前习惯性层次:第一阶段未形成明确的道德观念,对规范的服从完全出于对惩罚的恐惧“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服从的目的为了获得相应的奖赏“工具相对取向主义”②习惯层次:“乖娃娃取向”看着家长和亲友定下的标准;“法律与法令取向”认识到并服从法律的权威,具有法律意识。

③后习惯层次:人们开始发展处自己独立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摆脱习惯而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

第一阶段,不再简单的遵从,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灵活的变通。

第二阶段,发觉出自己的一套道德规范体系。

个性及其形成:含义:人的社会化就是使个体通过社会化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而走出由本质支配的状态。

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个性。

佛洛依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最原始的人格部分,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动力和被压抑的倾向;超我是个体对社会道德限制和楷模进行内化的结果,它是人的行为的检察官;自我来自本我但又经过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直觉系统,他既监督本我,又满足自我。

表现:个性作为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一般表现为它的倾向性,即在一定的、具体的条件下对个体的某种态度和行动的积极的、选择性的推动。

形成:人的个性不是先天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

个性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影像是重要且明显的,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化过程可以对那些基础性的倾向和特征有所改变,使得他的态度和行为的倾向性得到强化或被抑制。

第四章社会互动的含义: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的类型:(一)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1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互相作用的过程;特点①互动发生于个人之间,互动双方是具体的个人而不是某种集体的代表②大多数情况下互动是直接的、面对面进行的,虽然有时这种互动也使用某种媒介,也就是说在互动中双方是共同在场的③互动双方都明白各自的角色,他们的行动的目标和手段是明确的④双方的行动和反应都是及时的,双方能直接感受到互动的结果⑤互动中感情具有一定的作用,这与面对面的互动形式有关;2群体互动: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互动虽然由群体成员来实现,但是这些群体成员不是以个人的身份出现,而是以群体代表的身份出现。

(二)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1合作(合作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

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互动方式,群体是人类合作的基本形式。

方式:①共同合作:各方共同参与某一件事,利用各方合力达成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是共时性的集体参与②分工合作:是将共同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由合作各方分别完成最后集成共同目标。

条件:①合作者有一致的目标②参与合作者不能单独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互相依赖③参与合作者有能力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做出贡献,这种能力是多样化的,对各方来说是互补的④参与合作者互相之间要有基本信任,即相信对方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做出自己的努力)2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竞争是人的积极性得以发挥的重要基础,它也给社会增加活力。

条件:①存在占有同一目标的个人或群体,想占有的同一目标产生竞争点,对于不同目标的追求不形成竞争②参与竞争者都希望独占这一目标物,而不是共享,竞争具有排他性③杯争夺目标是稀缺的,即一方对它的占有就意味着其他参与者对它的占有机会丧失)3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冲突是一种反对或对立的关系,它以共同珍视的目标物的稀缺为基础,由稀缺目标引发冲突,而冲突一旦发生就可能会使争夺的性质发生转移,有争夺稀缺物变为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

冲突最明显的特征是其破坏性,造成财富的毁灭和生命的丧失,这是冲突的非理性特征的表现。

冲突也有某种激励作用,它会最大限度地刺激参与者的能力,加强群体内部团结)(三)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集体行为。

特征:①群体性。

集体行为时众多人共同的、一致的行为,如赶时髦、传播谣言、骚乱②非组织性。

虽然集体行为由许多人参与,但是却不是有组织的。

其行动也不是有计划的③突发性。

这种群体性的行为常常是现场突然发生的,由于人们事前没有思想准备,所以当发生突发事件而众人对此有相当感兴趣时,就会发生非常规行为,在场群众在意见和情绪上互相感染而引发的共同行为)社会角色的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表现出来,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实是一系列义务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的行为的期待,如教师要为人师表,医生救死扶伤社会角色的特点:1普遍性:①社会角色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之中,它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相伴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