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套课件:孔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套课件:孔子
目的:
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问题设计]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含义是什么? 和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区别? 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 1、含义:仁者爱人,不仅爱自己的亲人,而且爱一切人。 2、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有等差的爱; 墨子的兼爱是博爱,无区别的爱。 3、途径:“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 “中庸之道”;“有教无类”
孔子其人(生平事迹)
结合课文内容,编制孔子的年表
前551 前549 前536 前522 前517 前501 前500 前497 前484 前479 孔子出生 3岁 丧父 16岁 丧母 30岁 精通六艺,首创私学 35岁 避内乱,离开鲁国赴齐国 51岁 任中都宰 52岁 任司空、司寇,出席夹谷之会 55岁 离开鲁国开始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 68岁 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整理文献 73岁 逝世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 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 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 家与哲学家。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 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 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 伦理宣言》
思考:仁的含义
2)“仁”的思想——核心
含义—— “爱人” (即“亲亲”:爱自己亲人
爱他人
方法------ 行“忠恕”之道
根据自己内心体验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 推己及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 则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
思考:礼的含义
1)“礼”的思想:
含义:“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 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尊尊 ——维护君主制、等级制 内容及实质 亲亲 ——维护宗法制 “贵贱有序”----建立君君\,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克己复礼
————
理学/心学 反对专制
受到批判 动摇崩溃
新的曙光
民主科学
精华糟粕
冰火两重天
---近代以来孔子的地位
1.春秋、战国、秦、汉初----冷遇
2.汉武帝之后----正统
3.维新派----改革先师
4.陈独秀----打倒孔家店 5、批林批孔---文革时期
6、传统文化代表----现代
谁动了中国的良心?!
何为“正名”?
名---身份、地位
正名----人的言行与身份、地位一致 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 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各级之间不越位、不僭礼。
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在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
天下无道,礼坏乐崩,为了维护西周分 封制和宗法制,做到尊尊、亲亲,孔子 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
孔子希望通过仁和礼构建一个怎样 的理想社会?
有等级之分但不过分对立, 有仁爱但仍有差别的温情 社会
------体现了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 ——实现仁的方法
中庸
(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 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含义:“恰如其分” 方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三者的关系
中庸(调和方法)
仁 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 个人的道德修养 (内在) 外在的规范约束 礼
礼:等级规范;仁:人际关系
孔子的教育事迹及思想
1、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2、教育对象:
倡导“有教无类”
3、培养目标: 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 4、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
组图: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
来自海内外3000多名祭孔代表参加了 盛大的仪式。
2003年10月到2004年2月在法国巴黎集美博物 馆举办了为期四个月的“孔子文化展”,每天参 观人数多达4000人,法国文化部长说到“孔子属 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西方社会兴起了一阵 孔子文化热。
5、欧洲启蒙思想家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简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发展时期 地位(阶段) 春秋 战国 开始创立 发展完备 代表人物 孔子 主张/行为 仁/礼/德治 仁政/礼
孟子/荀子
秦始皇
秦朝
汉朝 宋—明 明清 近代 当今
受到摧残
成为正统
复兴发展
焚书坑儒
董仲舒/汉武帝 独尊儒术
程朱/陆王
李/黄/顾/王 陈/李/胡/鲁
专题二
一
东西方的先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课标要求:
——孔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 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 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 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孔子地位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 《书》,《礼》《乐》,《周易》,《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执政思想、民族性格、知识分子 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论语·为政》
耳顺:各种事情,听到后就能辨别 真伪是非。
从心所欲,不逾矩:凡心里想 做的事情,做就能做得符合真 理准则。
儒家学派创造人
经济上: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 1、背景 变的时期,“礼崩乐坏”,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 新旧势力矛盾激化, 崩溃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 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 使人。” ——《论语· 阳货》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请回答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 原因和目的
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国家, 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 谐完美。
2)原因: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礼崩乐坏”,新旧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 张。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大思想家:
①内圣外王成为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理想人才的标准; ②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正统思想。
2、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 重要作用
3、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 ,为中华文明 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 成部分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对于统治阶级: “内圣外王”
“仁”的表现:
——仁政、“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认识: 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将和谐
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 稳定社会秩序。
如何理解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 才标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例子体现了“仁”?
阅读下列材料: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论语.颜渊》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 层 熟谙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
2、个人因素
试图恢复周礼来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
礼的思想
主要内容:
仁的思想
中庸思想
不知礼,无以立也。 ——孔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子路》
“内圣”-----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 “外王”----------施行仁政,建立事功者。 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 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简要说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 义
积极意义:
仁即爱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 爱护人民的主张;仁还提出忘我的、无私的、积极 奋发、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 消极意义(目的): “仁”的思想必须 “礼” 相结合,为统治阶级安定 社会服务,为恢复西周贵贱有序的社会秩序服务, 带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保守性。
孔 子 杏 坛 讲 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他的勤 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 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 后人。 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 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被葬于 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 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 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 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 衷心尊敬。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 伟大教育家。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5 学习态度:
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学习方法: 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个人修养: 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