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考地理关于河流地貌和板块运动命题方向习题训练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关于河流地貌和板块运动命题方向习题训练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河流地貌命题方向1 河流侵蚀地貌流水的侧向侵蚀导致河岸逐渐崩塌和后退,尤其是在平原地区,这种作用的影响极为显著。

下图示意某平原地区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河水流经弯曲河道时,凹岸的侧向侵蚀作用更加强烈,主要原因是凹岸一侧的( )A.水量大,流速快B.岩土层相对松软C.地转偏向力较大D.河床的坡度较小答案 A解析流水流经弯曲河道,凹岸地区受流水惯性的影响,流速快,水量大,侧向侵蚀作用更加强烈,A项正确;两侧岩层性质没有差别,B项错误;地转偏向力对于河流两岸的影响差别不大,且河曲地区主要受水流冲刷作用影响,C项错误;河床坡度在河曲地区,凹岸较大,D项错误。

(2)根据以上原理,平原地区河道的自然演化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①③ D.③②①答案 B解析河流在弯曲处,受惯性影响,凹岸受侵蚀严重,最终导致河流由弯曲变为平直河道,随着弯曲处水流流量减少,弯曲部位与河道分离,形成湖泊,所以平原河道自然演化过程为①③②,故选B项。

命题方向2 河流堆积地貌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

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A.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B.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段D.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山区峡谷河段,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河流以侵蚀为主,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B两项错误。

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没有明显的洪水期,故应是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地势平坦的河段,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图中流水沉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C解析若图中河床各处的岩性相同,根据河床形态,河道中水深的一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道中水浅的一侧水流速度缓慢,侵蚀作用弱,以堆积作用为主,由图可知,流水侵蚀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乙,流水堆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丙,故C项正确。

命题方向3 河流阶地的发育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位于同一河谷地区,年降水量和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基本不影响地貌,故排除A、B、C三项;组成三地地貌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和砂岩岩性相对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经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D项正确。

(2)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处古河床沉积物,这说明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两处堆积物不是连续性的,故排除B、D两项;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从而形成不同高度的两处河床沉积物裸露,故A项正确,C项错误。

同步训练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2.图示地区()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自然灾害及地下水。

读图可知,甲地为花岗岩,不会发育喀斯特地貌,A项错误;乙地低平,而泥石流发生于山区,B项错误:丙村位于冲积扇边缘,沉积作用显著,土层厚,丁村位于冲积扇顶部,土层薄,C项正确;结合图中地下水水位分析,丁村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丙村地下水埋藏较浅,D项错误。

第2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水循环等。

通过山地与山前平原分布的位置、地表水流向及指向标可知,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A项错误;山前平原受外力沉积作用明显,B项错误;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地形、岩石性质、植被覆盖程度等,C项错误;渠水不易下渗,主要通过蒸发、径流等环节参与水循环,D项正确。

答案 1.C 2.D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3—5题。

3.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4.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3.C 4.B 5.B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读图,完成6~7题。

6.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7.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

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6.C 7.B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8~9题。

8.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 东北坡B. 西北坡C. 东南坡D. 西南坡9.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 温带荒漠带B. 温带草原带C. 热带雨林带D. 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8.D 9.C【解析】8.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

9.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

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

故选C。

学科¥网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图 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10-11题。

10.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①B. ②C.③ D.⑤11.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答案】10.D 11.C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

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答案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河道),不利于航行。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板块运动与地貌命题方向1 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2017年6月12日,爱琴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

下图为震中(图中黑点)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位于(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B.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此次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2)关于图中两个海域面积变化的组合正确的是( )A.M海域——面积扩大,消亡边界B.N海域——面积缩小,生长边界C.M海域——面积缩小,生长边界D.N海域——面积扩大,生长边界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M海域是地中海,位于板块与板块相互碰撞的消亡边界,面积缩小;N海域是红海,位于板块与板块张裂的生长边界,面积扩大。

命题方向2 板块运动与地形起伏下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D.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答案 A解析据图可知,图中的板块是陆地板块之间的碰撞现象,且有大小之分,小板块在与大板块碰撞后,前端向下俯冲,后端随之隆起,大板块则呈现出一系列的隆起,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似,故A项正确。

(2)可能形成的地形区是( )A.东非大裂谷B.马里亚纳海沟C.喜马拉雅山D.阿尔卑斯山答案 C解析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处为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处,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及其北侧高大山脉形成过程的模拟图像。

同步训练崮,是一种四周陡削、山顶较平的山,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山”,高度在10米至100米之间。

山东枣庄市抱犊崮是国家级森林地质公园,丰富的地质岩层记载着华北寒武纪数亿年的地质史,大量的生物化石述说着远古的繁盛。

寒武纪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

据此完成1~2题。

1.构成抱犊崮的岩石属于( )A.石灰岩B.页岩C.花岗岩D.大理岩【解析】由材料可知,抱犊崮地质公园有“丰富的地质岩层”“大量的生物化石”;结合岩石特点可知沉积岩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故排除选项C、D;石灰岩、页岩属于沉积岩,而华北地区寒武纪主要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

选A【答案】A2.抱犊崮的形成过程是( )A.流水沉积—外力侵蚀—隆起抬升B.海相沉积—隆起抬升—外力侵蚀C.隆起抬升—流水沉积—外力侵蚀D.外力侵蚀—海相沉积—隆起抬升【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已知该区域岩石为海洋沉积形成,即先是海相沉积;此后随着地壳运动,岩层隆起抬升,形成山地;后遭受外力侵蚀,形成“桌形山”或“方山”。

选B。

【答案】B花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峰丛洼地地貌区,区内由几座相连的山峰簇拥,山峰主要由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