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性质:B类课程
课程代码:授课对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方向)11级
学分:3.5 学时:56
二、课程性质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支撑课程。
是学生学习外贸理论知识、专业英语和业务操作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其功能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国际贸易的基本业务流程形成全景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运用相关的贸易、运输、保险、金融方面的知识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工作的职业能力,此外,为学生进行外贸实务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的可模仿性。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国际贸易理论实物主要是以贸易合同为中心进行学习,包括五个部分,即国际贸易准备阶段的工作、交易磋商与合同订立、合同条款、合同的履行和合同的善后。
因此,学生应该掌握:
(1)、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2)、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3)、了解其他的国际贸易方式、区域经济一体化;
(4)、了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世贸组织。
(5)、理解与合同磋商有关的惯例与法律;
(6)、掌握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的基本知识;
(7)、掌握商品的价格、支付方式、运输;
(8)、掌握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
(9)、保险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理解进出口合同的履行和善后的有关国际惯例和法律;
(10)、了解进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工作的基本知识;
2、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一般流程、以及流程中包括的交易磋商、生产备货、报关运输、单证制作、贸易善后等阶段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掌握与各阶段商务交际相匹配的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以及继续学习、能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为学生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因此,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有:
(1)、能进行商品与服务描述。
(2)、能进行独立交易磋商。
(3)、能填制合同和摘录合同要件(商品的品名、数量、包装等)
(4)、能辨别各种包装标志,能设计唛头和选择包装方式。
(5)、能进行佣金及折扣的计算,并准确地进行FOB、CFR、CIF等贸易条件下的价格换算。
(6)、能进行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结算的基本操作。
(7)、能进行货运、报检和报关的基本操作。
(8)、能进行出口收汇核销退税和进口付汇核销的基本操作。
四、课程内容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创新意识。
1、案例教学法。
即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做到学以致用。
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都获得了提高。
案例教学法既提高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
学效果,是该门课程的首选教学方法。
2、启发引导法。
教师先提出问题,并向学生提示思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参考书籍,在课上让学生充分讨论,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由教师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
3、互动教学法:指定个别章节由学生自学自讲,并由其他同学评论,以此强化课堂学习效果,扩展学生视野。
六、教材资料
1、教材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元克邱心显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9
2、参考资料:
(1)《国际贸易实务教程》安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国际贸易实务》祁晓霞主编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0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
2、实行“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方法。
知识考核主要是期末考试,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技能考核主要是学生课堂案例分析发言情况以及综合作业完成情况;态度考核主要是学生出缺勤、课上和教师的互动情况。
3、考核成绩以100制计算,知识占60%,技能+态度40%。
其中技能和态度部分的核算办法为:以综合作业为基础,结合课堂提问和互动情况以及出缺勤情况进行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