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带经络循行动图课件
至入 向棘 缘 对下 分 下突 , 侧齿 支 通下 上 起 鼻中 : 过, 肩 于 翼, 从 膈再 , 食 旁回 锁 肌向 至 指 ,出 骨 下前 肩 桡 交挟 上 行下 关 侧 于口 窝 至行 节 端 足两 上 大入 前 , 阳旁 行 肠缺 缘 经 明, , ,盆 , 过 胃左 经 属, 向 手 经右 颈 大进 后 背 。交 部 肠入 到 行 叉 至 。胸 第 于 于面 腔七上 人颊 络颈肢 中, 肺椎前 , ,
阴经(属脏)
前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阳经(属腑)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上肢
中 后
前 足---下肢 中 后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一)走向规律
头(面)
胸 腹
手三阴经 足 三 阳 经 足
手
(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 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表里经┐ ┌同名阳经┐ ┌表里经┐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
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
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经络学说的确立 《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二)经络学说的发展 1 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 《难经》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华佗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 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 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 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 属腑。
手 太 阴 肺 经
肺 3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 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 侧面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肺、胸、喉、头面和经 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太阴肺经小结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体 表循行于上肢内侧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过鱼际,止 于少商。支脉从列缺分出,在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连。联系脏腑、器官有肺、胃、大肠、气管、喉咙。 2、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左 右对称。 3、本经主要病候以肺系疾病为主,以及上肢内 侧病变。
2 针灸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晋以后)
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出入离合” 别络(大络)---肘膝关节以下 络脉 浮络---沟通经络,输达肌表 孙络--溢奇邪,通容卫 十二经筋---结聚散络 外连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五脏六腑
经络
【目的要求】
【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及经络系统的 组成。 【熟悉】: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分布、 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了解】:奇经八脉的名称。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络学说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经络学说概述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 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 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 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 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任
胃 肾
脾
肝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 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 足厥阴经。
目外眦(瞳子髎)
胱经
3.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心中
足太阴脾经 心经 足少阴肾经 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阴
胸中
手厥阴
肺中
手太阴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
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
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 │┌──────心中←───────┘ │└→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 │┌──────胸中←───────┘ │└→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 └───────肺中←───────┘
六 、 十 二 经 脉 的 循 行 部 位
肠背 桡 过 上 过 经侧 侧 肘 方 膈 起 。走 分 端 窝 , 肌 于 向支 ,出,中 食: 入腋属焦 指从 寸下肺, 桡手 口,,下 侧腕 ,沿从络 端的 上上肺大 ,后 鱼肢系肠 交方 际内横, 于分 ,侧行还 手出 直前至循 阳, 出缘胸胃 明沿 拇下部口 大掌 指行外, , 通
食指末端(商阳)
手太阴肺经 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阳三焦经
、少泽)
手阳
无名指端(关冲)
手少
小指端(少冲
手少阴心经 阳小肠经
)
手太
足大趾(隐白
足阳明胃经 太阴脾经
足
足大趾后(关冲
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鼻翼旁(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
目内眦(睛明)
பைடு நூலகம்
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 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 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