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卫生与健康论文3000字
1.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目前,全国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农村只有20%。
许多大城市每千人占有病床7张以上,拥有医师3人以上;而农村每千人仅有病床1.6张,医师0.46人。
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半数以上是中专学历,36%无学历。
一些大中城市CT、核磁共振等大型设备的拥有量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而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还缺乏必要的常规检查治疗设备,有些乡镇卫生院至今仍然只靠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看病。
2.政府财政投入急剧减少。
199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为587.2亿元,只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15.6%;而政府投入的大部分又用在城市;投于农村的只有92.5亿元;只占政府投入的15.9%。
1998年全国乡镇卫生院总支出中只有10.5%来自政府财政补助。
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政府财政对农村卫生投入更少,如安徽省怀远县,农村税费改革前,财政每年对全县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有100多万元,改革中的1999年减至48万元,2000年就只安排6.6万元。
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和技术得不到改善,服务功能和网络功能日渐减弱,前往就医者日益减少,大部分病源流向城市,造成恶性循环。
3.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
由于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缺乏公共财政支持难以普遍推广,目前农民治病完全由家庭付费的占87%,因支付不起医药费,小病抗、大病拖的现象又普遍岀现。
据抽样调查,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来就诊者约占37%,应住院而未住院者约占65%。
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农户占贫困户总数的比例,河南省为40%,云南、陕西为50%。
4.患病人数增多死亡率上升。
以1998年与1993年相比,全国患病人次数(到医院治疗的)增加4.98亿,扣除人口增加因素实际增加3.04亿。
非传染性慢性病人大量增加,中青年(20-64岁)死亡率逐年上升,1999年占人口死亡总数33.42%,高出城市5个百分点。
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也在回升,高出日本等发达国家6.7倍以上。
人均期望寿命扣除病残因素实际只有65岁左右[2]。
达不到小康社会应有的指标。
我国农村卫生原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备受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许发展中国家的赞扬。
WHO在八十年代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计划,就是以中国农村卫生为样本制定的。
为何近年来如此滑落和恶化?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党政部门的当权人士对卫生工作的性质和作用识错位,未能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和改进管理办法,更未能增加投入,
“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方针根本未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