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2 影响、意义类“影响”类试题的设问往往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在于辨析材料中的史实和影响,一般影响类语言的叙述都有“阻碍了”“有利于”“促进了”等指向性词语,把握住这一特点有利于降低解题难度。
在回答意义类设问时,并不是答语越多越好,关键是切中要害,答到点上。
同时要注意,意义类设问的答题方向都是积极方面。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谕诏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纪昀、翰林侍读陆锡熊为总纂修官,领当世硕儒之士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360余人,纂修《钦定四库全书》,以“彰千古同文之盛”。
历时十年,网罗万象,共采集清帝敕撰书籍、永乐大典所辑、内府藏本、地方采购及私人进献、坊间通行本等各类书籍3503种,计79 337卷,99000万余字。
《四库全书》名义上由皇帝“御批监制”,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查缴禁书达3 000多种,150000多部。
“所取之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大抵加以修改,作为定本”,以西方科技为“异端之尤”“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至于“离经叛道……荧惑视听者,屏斥必力”。
《四库全书》采取中国传统古籍的四部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部,各书分别类目时,总结吸收前人经验,达到高度精密完善的程度,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知识分类法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 问世于1772年的法兰西《百科全书》(原名《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大词典》)共32卷,包括正文17卷,附录4卷,图片11卷,计2268万字,并创立了将知识分类以字母顺序排列的方法。
从编撰到出版历时20年。
《百科全书》的主要编纂者狄德罗、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秉持理性唯物主义思想,在书中宣扬“天赐自由”,指出政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尖锐抨击专制制度与教会黑暗,被当局斥为“魔鬼的新巴比伦塔”和“异教徒以及神和国王与教会敌人的大集合”。
除上述思想家外,参与全书编撰的人员极为广泛,其中有文学家、医师、工程师、旅行家、航海家和军事家等。
他们推崇机械工艺,提倡科学进步,重视体力劳动,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摘编自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四库全书》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共同的历史价值,并分别说明其影响。
答案 (1)特点:体现君主意志,推行文化专制;工程浩大,内容繁多;呈现总结性;注重分类;部分吸收西方科技。
成因:统治者强化集权的需要;盛世奠定经济基础;厚重文化积淀;编纂者的努力;西学东渐。
(2)共同的历史价值:都代表当时图书分类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
影响:《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古籍的禁毁,又造成一定的破坏;禁锢了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于巅峰中停滞的象征。
《百科全书》宣扬了启蒙精神,抨击了旧制度;传播了科学知识;推动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到来。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为特定目的而设的一些常设机构,它们是现代国际组织的雏形。
进入20世纪之后,国际组织开始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组织也从最初的专门性和技术性组织开始向一般性和政治性组织扩展。
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
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
并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
答案 (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性联系的加强;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意义:适应了国际合作和发展的需要,是当今全球治理的重要载体,成为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
(2)因素:第一阶段:冷战;中美对抗;中国外交实行“一边倒”方针。
第二阶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文化大革命。
第三阶段: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改革开放。
期待:积极参与,趋利避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3.家庭与国家高度同构是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的一个根本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
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
《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
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
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材料三 州县贤,则民安。
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
约之使人人守法。
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则天下治矣。
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如课农桑须中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使民兴起。
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
——摘编自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3)州县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大儒高攀龙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议。
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
答案 (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
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
(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思想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
(3)建议:以法律约束官员,层层监督;明确官员职责,逐级考核。
当代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家国情怀。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
……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
在19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
民族国家越强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
——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
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闳、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
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
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
内地的改革者,如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
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
郭嵩焘通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
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
到20世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族主义。
——摘自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 (1)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2)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