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P专享】新闻评论期末重点

【VIP专享】新闻评论期末重点

选择填空选题和立论的前提——调查研究。

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要达到前述要求,其关键和前提在于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搞好调查研究。

评论标题的功能:提示论题、体现论点、表明态度、引发兴趣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一)强烈的新闻性——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时新性、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二)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从其本质属性的角度看(三)广泛的公众性或群众性——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四)严格的科学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论点:就是评论要告诉受众的见解、观点、论断和结论。

好评论应当提出人人意中所有但笔下所无的见解。

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评论论点得以成立的依据,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

其作用在于形成论点、引发议论和证明论点。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数字论据、故事和典故论据。

论证: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论点得以确立和得以证明的过程和方法。

选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新闻单位在一个时期内确定要评论的若干问题,反映这家媒体这个时期内的宣传报道思想,一般以计划的形式出现,也叫选题计划;二是指一篇新闻评论选择并确定论题,即选择和确定评论所要分析、议论的对象和范围,体现特定的写作意图。

立论:形成和提出评论的中心论点,即确定评论的主要看法和基本见解评论员文章分为: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观察家文章编者按语分为:文前按语、文中按语、编后按语专栏评论特点:稳定性、时代感、群言型编者按语: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编者评论。

配合新闻报道发展的短评:从报道中来又高于报道。

名词解释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类型。

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等基本体裁,以及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各种独特样式,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播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各类评论文章或节目形式的总称选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新闻单位在一个时期内确定要评论的若干问题,反映这家媒体这个时期内的宣传报道思想,一般以计划的形式出现,也叫选题计划;二是指一篇新闻评论选择并确定论题,即选择和确定评论所要分析、议论的对象和范围,体现特定的写作意图。

在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过程中,选题是第一道工序选题的及时与否,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评论的质量和成败立论:形成和提出评论的中心论点,即确定评论的主要看法和基本见解它贯穿于评论的始终,起着统帅整篇评论文章或整个评论节目的观点和材料的作用选题确定了评论“说什么”论点:就是评论要告诉受众的见解、观点、论断和结论。

好评论应当提出人人意中所有但笔下所无的见解。

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评论论点得以成立的依据,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

其作用在于形成论点、引发议论和证明论点。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数字论据、故事和典故论据。

论证: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论点得以确立和得以证明的过程和方法。

新闻评论的文风(新闻评论语言的特点:)一、论断准确,态度鲜明(一)、总是以第一人称面对受众直接讲话(二)、在语言上多采用判断句式二、注重概括,逻辑严密(一)、在语言上重在论断事理(二)、语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三、义贵圆通,辞忌枝碎贵在把道理讲得完整通达,在文辞上,贵在扼要简洁,切忌枝繁叶碎。

四、气势充沛,情理兼备好的议论文要气势磅礴,要求:句子要短而有力,节奏快,层层推进,步步紧逼。

五、语言规范,通俗易懂新闻评论具有群众性的特点,要求它的语言必须通俗化、大众化,懂的人越多评论的影响就越大。

述评:又称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是介于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兼有二者的特点和优势,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是基本特征【融新闻与评论于一体的边缘评论,兼具二者特点和优势,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评有述,评述结合,篇幅上往往述多于评,但重点和目的在于评,述为评服务】广播谈话:最早是一种“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式评价事物与分析问题,以聊天或交谈的手法,力图模仿或直接采用日常谈话的方式,在与听众平等交流的语境和氛围中分析议论,以求得较佳的传播效果广播谈话的基本形态:漫谈式广播谈话、对话式、访谈式、论坛式专栏小言论:也称新闻小言论,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或其它新闻版上短小的评论专栏中新闻性较强的小型化言论代表性群言式小言论专栏:人民日报《今日谈》代表性个人小言论专栏:新民晚报《未晚谈》二、专栏小言论的特点微型化。

选材更注重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即兴式;群言性;形象感小言论写作中应处理好的问题:亲历小事与新闻事实的取舍;大局着眼与小处落笔的处理;篇幅短小与议论精当的兼顾新闻评论结构形式及其概念:一、归纳式概念: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结论的结构方式。

在运用时,围绕评论的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说明观点,最后将分论点归纳成总论点特点:这种结构方式比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思维活动的逻辑顺序,易于受众理解与接受。

二、演绎式(也称三块式或开门见山式)(一)、概念:一种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

在运用时,先以鲜明的观点开宗明义,然后引入相应的材料佐证论点。

也叫三块式或开门见山式,评论明显的由三大块组成,一般开头开门见山的亮出观点,中间详加论证,结尾总结、强化、深化中心论点。

(二)、特点:这种结构方式与人们日常的说理习惯相适应,对强调评论的中心论点,体现评论的鲜明态度有所帮助。

一般解释性、说明性的政治评论多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三、并列式(也叫波浪式结构)(一)、概念:是按照思维的空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各层次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文章的整体结构呈辐射型,即围绕着中心论点多侧面的展开,在展开之后可以收回来也可以不收,最后要总结下。

这是一种横式的逻辑思维方式,重在对问题做横向的剖析。

(二)、特点:它能拓宽广度,有利于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从而使纷繁复杂的事物显得眉目清晰、条理清楚。

因此,对内涵较为丰富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议论的全面与周密,一些分析型的评论和夹叙夹议的述评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四、递进式(也叫剥笋式结构)一种对论题进行逐层分析,由浅到深,步步深入,就如同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的剥,最后才得出结论。

它把每一层分析都建立在上一层分析的基础之上,既是上一层意思的补充,又是上一层意思的深化。

重在纵深的阐发问题。

对内容较为复杂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容易使议论更为深入和透彻简答和论述中国新闻评论发展演变经历的时期: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古代论说文时期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

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直抒己见”。

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演变——报刊政论、时评时期王韬的政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章法。

梁启超的政论、时评,“时务文体”。

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报刊新闻评论时期1、五四运动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2、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1)1949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

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2)1957年至1977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坎坷时期、调整时期、灾难时期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1、报刊评论的丰富与发展2、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与成熟3、网络言论的出现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一、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回顾最早的新闻媒介报纸的产生和发展史。

英国最早在十八世纪末建立起社论制度,当时把报纸上的新闻评论称为首席文字或领导文字。

美国到十九世纪报纸上才出现新闻评论。

我国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才在香港的报纸上出现。

随着广播、通讯社、电视的发展,才逐步出现了相应的评论。

可以说,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是其前提和基础。

二、近代政治、思想的进步与活跃,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精神条件新闻评论不仅受新闻事业这个物质条件的制约,而且其产生和发展与政治思想这个精神因素有极大的关系。

只有在政治思想较为民主自由宽容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和发展。

三、悠久的中国古代议论文的传统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渊源新闻评论本身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在我国它自然发端于古代的议论文。

我国最早的报刊评论就是政论文,而政论文其实就是八股文——策论。

这三个条件对于我们理解新闻评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都有重要的意义。

新闻评论立论从哪几方面去求新?【立论的要求】(一)针对性1、值得关注的舆论动向;2、普遍存在的社会时弊3、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4、思想上的困惑、疑虑(二)新颖性1、由头、论据的新鲜2、提出新的思想、观点、见解;3、视角的新奇,即有新的角度;4、运用新的材料、论据证明老观点;5、有一些新的闪光的语言(三)准确性1、论点的准确,包括概念、论断、提法等2、论据、引语的准确3、语言、语法、逻辑的准确4、把握尺度的准确(四)前瞻性1、见微知著,洞察事物本质的洞察力2、审时度势,预测事物进程的预见力3、未雨绸缪,敏锐的提示隐忧与建议的敏锐感新闻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一)、论点和论据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辩证关系;注意克服一个常见、易犯的毛病:掌握的材料不充分、不精,而写时又舍不得抛弃。

(二)、既要考虑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又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新闻评论要力求让多数受众看得懂、愿意看甚至喜欢看。

这就要求它在谋篇布局时还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思维习惯。

(三)、贵在创新,反对模式化第一,新闻评论“姓新”,既要讲求内容的新,也要求形式(包括结构)的新;第二,实际上新闻评论结构上模式化的问题普遍存在。

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化结构就是:开头讲一下当前的大好形势,接着但是引出存在的问题,然后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分析之所以好和坏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结尾展望美好前景。

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新闻评论的体裁特点一、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一)强烈的新闻性——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1、时新性(时间新鲜、内容新鲜)2、显著性(人物显著、事件显著、时间显著、空间显著)3、要性(影响人数多、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4、接近性(地域接近、利益接近、心理接近)(二)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从其本质属性的角度看1、针对具有政治或思想意义的问题发言2、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或思想问题发言3、着重从政治、思想、伦理、规律的角度发言(三)广泛的公众性或群众性——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1、内容(选题)大都选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2、议论方式的易受性和语言表达的通俗性1、吸引广大公众直接参与评论工作(四)严格的科学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所谓科学性是指新闻评论应当应用正确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经过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所要评论的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