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专题一 第一讲:地球仪与地图

高考地理专题一 第一讲:地球仪与地图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3.比例尺
图上距离 (1)概念:比例尺= 。 实际距离
(2)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越 大。
(4)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ⅰ.图幅大小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 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
“开放地区”是 我国的最大经济特区。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用符号“丁”标注出
答案 (1)海岸 江河 铁路干线 边境
(2)热量丰富、降水充足,雨热同期;地势较为 低平,土壤肥沃;河川径流丰富(水源充足);濒 临海洋。 (3)(甲城市)哈尔滨:陆上对外交通便捷,靠近
(A )
C.5km2
D.50km2
解析 图中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位于右上角,面积的 计算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解法求出。 解法(1):估算法,把图中低于400米的区域算作长方 形,最大边长的实地距离不足1 000米,最大边宽不足
500米,故其面积最大不会超过0.5km2。故只能选A。
解法(2):实际计算法。即将所求面积的区域分割成若 干个可以计算的图形,分别计算其面积,然后将各图形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读下图,回答(1)~(2)题。
(1)某人从Q点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
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 A.出发点 C.出发点东北 B.出发点以西 D.出发点以东 )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事 物空间定位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明确读出图示区 域位于北纬20°~50°,东经75°~130°的范围 内,并确定甲、乙农业地域类型和气压中心的具体
位置;其次,结合经纬网具体确定出甲、乙农业地
域类型分别位于南亚恒河平原和我国东北平原,气 压中心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地区,从而判断出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考向二 地图的比例尺及其应用 示例2(2008· 全国文综Ⅱ)读下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A.① B.② C.③ D.④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解析 坡度=坡高/水平坡长;坡高=坡顶海拔-坡底海拔; 水平坡长=图上距离/比例尺,①、②、③、④地都在同 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都相同,都是50米;比例尺 相同,都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50米,即 1∶15 000, 而且图中①、②、③、④地段的水平坡长又相同,即图 中表示坡的粗黑线段长度相等,实际坡长也相同。因此
容越简略。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③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
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ⅱ.实地范围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5)比例尺的缩放 ⅰ.比例尺缩放的计算 ①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如下图:
第(2)题,球面上两点之间最短距离是沿大圆所在 的劣弧距离,则A点到B点的最短距离是AEB,A点 到P点的最短距离是ACP。 答案 (1)D (2)C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知识点二
1.方向
地图的三要素
(2)图示中A点到B、P两点的实际距离最短的分别是 (
A.AEB ADP C.AEB ACP B.ADP AEB D.ACP AFB

解析 第(1)题,①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即向正南、正北 走的100千米所跨的纬度都相同。②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减 小,即纬度越低纬线越长,故东西距离相同的两个地点,在较 低纬度所跨经度数小,而在较高纬度所跨的经度数大。
原比例尺×n。
②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 比例尺×(1+n)。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③将原比例尺缩小到
1 比例尺× n 。
1 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
④将原比例尺缩小 例尺×(11 n
1 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
)。
ⅱ.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后图幅面积的倍数,是其比 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 ⅲ.实地面积的计算

距 离 定 作 位
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度
的水平距离约111千米
在纬度为φ的纬线上每一
个经度的纬线长度约是 111·cos φ千米
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利用经 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纬


定 方 向
度、经度)
指示南北方向(北极是地球 指示东西方向(劣弧 上最北的地点,南极是地球 定向) 上最南的地点)
经线 主要经 纬线 纬线
本初子午线、180°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 20°W、160°E 南北极圈 20°W~0°~160°E为东 半球, 160°E~180°~20°W为 西半球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低、中、高纬度的 划分;热带、温带、 寒带的划分
作 用
划分 半球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专题一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第一 地球仪与地图知识点一
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纬线 经线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 在地球仪上连
定义 垂直并顺着赤道方 接南北两极, 向,环绕地球一周 并和纬线垂直 的圆圈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相交的线
半圆;两条正
线圈 形状 特 点
(1)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 指示东西方向。 2.图例与注记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而注记则 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
▲泰山 的文字。例如 1 532.7米 中“泰山”和“1 532.7米” 是注记,“▲”属于图例。
本题就成为比较坡高大小的问题了。坡高仅与等高线的
疏密相关,等高线密集,坡高大,等高线稀疏,坡高小, 即等高线密集处平均坡度大,反之平均坡度小。图中的 ④处等高线最密集,坡高超过200米,坡度最陡,故选D 项。
答案 D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A.0.05km2 B.0.5km2
的。一般来说,经纬度间隔相同的网格,其纬度越
高,表示的范围就越小;纬度越低,表示的范围就 越大。在图幅大小、纬度大致相同时,经纬度间隔
相等,网格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大;网格面积越
小,比例尺越小。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主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示例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源基地,工业基础好。(乙城市)广州:海运便
利,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思想观念开放,著名侨乡、 毗邻港澳。(丙城市)拉萨:旅游资源独特,民族 政策优惠,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4)图例 注记 图略(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经济特 区,标注时把“丁”标于海南岛附近。)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所有经线都会聚 于南、北两极点 任意两条经线间 的间隔,在赤道
间隔度数相同的任意 间隔 两条纬线间的间隔相 等
上最大,向两极
递减
指示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经纬度的分布及判读
(1)纬度的判断 ①某地的纬度,也就是该地向地心做的铅垂线与赤 道平面的夹角。 ②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是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
圆;每一条纬线均可自成 相对的经线组 纬线圈,只有赤道能平分 成经线圈且每 地球 个经线圈均可 平分地球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长度
赤道最长,在两极收缩成 所有的经线长 一个点。南、北纬度数相 度都相等 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相互关系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或者说就是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
星)。 ③自南向北数值增大者为北纬,数值减小者则是南
纬。
④纬度相隔1°,其间的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因 此,南北方向两点相隔的纬度数,大致等于其直线 距离除以111千米得到的商。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经度的判断 ①自西向东(或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则 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则为西经。 ②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已知一条经 线的经度为x,则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 y=180°-x(x、y所属的东、西经不同) 3.主要经纬线及其作用
甲、乙两地农业地域类型,并通过调运知识总结两
地农业发展的条件、特点及成因、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措施等;第三,图示气压为印度低压,当它势力 比较强劲时为北半球夏季,由此可推断出该季节的 自然现象。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答案 (1)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恒河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劳 动力丰富)。 (2)加强科技投入,改良品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机械投入,提高生产 效率;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3)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程度高 人均耕地多(地 广人稀);地势平坦;工业化水平较高 (4)洪涝或飓风 印度低压 上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