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俗与酒礼

酒俗与酒礼

酒俗与酒礼酒俗和酒礼,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内容。

酒俗是和酒的发明同时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过“酒人”和“酒正”一类的人,专门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所,负责理酒和分配酒.汉代以后,国家开始设置酒官,专门管理酒业和科税等业务。

这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酒类管理和专卖机构,它们除经销酒类商品外,还起着协调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酒俗在民间的传承,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多种功能。

首先在酒的制作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酿造方法和传统的饮酒习俗.中国云南的傈僳族喜欢制作和饮用米酒.每年到了秋收季节,家家户户都做好酿酒的准备。

造酒原料一般是玉米、高粱、稗子等,其中以稗子酒为最好。

酿酒方法是:先将用来造酒的粮食格碎,并加以蒸煮,然后投入酒药,罐装封存,数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

饮酒时,先将铁锅置于火塘之上,倒入事先兑好的温水,然后用木勺把罐里的酒糟舀入锅内,同温水搅拌,片刻之后,尝一尝,如味道和温度均可,就将水酒舀出过滤,盛入精制的竹木小酒杯中,供人品尝。

这种自制的水酒,度数不高,味道甘淳,饮用起来特别爽口。

在傈僳族生活中,如遇贵客来临或喜庆节日,常借酒对歌,并以舞蹈助兴,有时一饮数日不散。

有些地区,每当贵客来临时,还有饮“双人酒”的习俗。

即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伸出一只手,捧起酒碗,同时喝下这碗酒,表示两人亲密无间,情同手足.过去在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时,也使用这种最高礼节,这表现出傈僳族淳朴、豪放的民族性格。

佤族也喜欢自制自饮水酒,佤语称为“布来”。

在喜庆节日里,“水酒是不可缺少的佳品,饮酒时,先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开杯,然后你一杯,我一杯的对饮,酒席上谈笑风生,还可引吭高歌,以示团结和兴旺.新疆哈萨克族牧民最喜欢饮用“马奶酒”。

这是一种由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酒,表面上看,虽和羊奶、牛奶无多大差别,但它有一股浓烈、醇厚的香味.每年的六月至九月,是哈萨克族牧人制作马奶酒的季节。

妇女们把刚刚挤来的马奶,倒入木桶和皮桶里,再用一种特制的工具在桶里上下搅动,使马奶提高温度,迅速发酵。

马奶酒不像葡萄酒那样甘甜,也不像其他烧酒那样辛辣,而是有着一种独特醇厚的香味。

这种酒千万不能猛饮,否则很容易招醉。

传说巩奶斯草原上有一位牧民,曾和牧主打赌,要喝下15公斤马奶酒.牧民从上午一直喝到深夜,一滴不剩。

于是这位牧民的美名传遍整个草原。

这是说,马奶酒虽是低度酒;品饮时却要慢慢来。

酒俗在民间传承中,都含有自身的美学意义。

大型的祭祀活动中,用酒酬神,寄托了祭祀者美好的愿望和崇高的感情.在政治和军事生活中,常以喝血酒的方式结成联盟。

喜庆节日饮酒,增加欢乐气氛。

酒进入社交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同样表现出对美的追求。

因为每一种酒俗,它的创造都含有某种象征意义。

彝族有一句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

彝家“有酒便是宴”,饮酒不用菜,不分场合地点,不论生人和熟人,只要席地一坐,围成一圈,端起酒杯,就可依次轮流而饮,民间戏称“转转酒”。

这种饮转转酒的习俗,彝族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优美的传说。

传说,在一座大山里,住着汉族、藏族、彝族三个民族,他们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于是结拜成三兄弟.汉族是大哥,藏族是二哥,彝族是么弟。

有一年幺弟种的荞麦丰收,磨了许多荞麦请大哥和二哥吃。

当时因为煮的太多,没有吃完,第二天剩下的荞麦变成浓烈溢香的水。

兄弟三人都舍不得喝。

他们坐在火塘边,你推我让,从清早转到晚上也没喝完。

后来,来了一位名叫“觉撒斯惹”的幸福之神,使这种酒常喝常有.从此,每逢过年过节,彝族姑娘便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金竹秆和麦秆,在家门口的路边上等待,凡是过往行人,都要劝你饮上一口美酒。

“甜不过彝家的秆秆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是路人共同的评价。

四川的羌族喜欢饮“咂酒”。

“咂酒”以青棵、大麦做成,饮用时,向酒坛中注水,插细竹管吸食,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谈后食渣,民间俗称“连渣带水,一醉二饱”。

中国少数民族,除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外,大都嗜酒,他们将饮酒欢歌作为主要的文化生活。

许多民族凡饮酒必唱歌,于是,“酒歌”在各民族中特别发达.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酒、歌、舞结为一体。

重要的聚会场所,俗例由寨中的年青姑娘敬酒,兴浓时歌舞以随,十分热闹。

哈尼族在过“苦扎扎”(六月年)和“扎勒特”(十月年)时,要给来客斟两次酒,表示友谊连绵不断.生活吉样幸福.席间老人们还要唱“哈巴”偶歌)劝酒:喝哟——喝;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传说远古的时候哟,我们是葫芦兄妹的子孙。

喝哟——喝!不要嫌酒不香不甜,祖辈像白云和山冈一样亲近,愿我们的友谊像江河紧密相连。

酒歌激荡着历史的回声,也表达了哈尼人希望民族间和睦相处、友谊长存的美好感情,情真意切,歌声凄婉。

酒俗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群体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体,酒俗往往将信仰、崇拜、宗教、道德、礼仪等观念融合在一起,构成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如藏族民众在盛大庆典和亲朋相聚时,首领、长者、主人都要端起酒碗,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上酒,朝天、地和西方各弹一次,表示对天神、地神和祖先的敬奉.其他人端起酒碗时,同样重复这一礼节.这一酒俗,表现出藏族民众原始古老的宗教信仰和对客人真挚的敬意。

酒宴始终充满了纯洁、和睦、崇高、静穆的气氛。

酒的来历酒,是中国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系统。

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

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

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酒产生于何时,现在已无可考.关于它的发明创造,中国各民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

谈到酒的发明,起初用来造酒的原料是植物的块茎和果实,后来才渐渐发展为用粮食酿酒.《战国策·魏策》二载;“昔者帝女今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

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这则传说,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它表明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人们已认识到酒的危害。

据史籍记载,武庚被灭之后,周公以殷遗民封康叔于卫,作《酒诰》篇.《酒诰》是周武王对段的遗民发布的禁酒令,足见殷代嗜酒之风盛行,且导致了亡国.后世因酒风不正而发布的禁酒令,不计其数。

民间还传说夏代的杜康,是造酒业的鼻祖.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名句。

可见杜康酒是当时的名优产品.今天我们要想知道中国古老的酿酒技术,是十分困难的。

《礼记·月令篇》中记录了造酒的六点注意事项:“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炙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对原料、投曲、浸煮、水质、器皿、火俟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说明当时的酿酒法已趋向成熟.当时酿造的可能是果酒和米酒之类的低度酒,烧酒等高度酒的酿造,开始于元代。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间始创其法。

”当时还有了专门的烧酒作坊,米酒、果酒则民间早已有之。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而古老的制酒方法。

郁永清《释海纪游》中记载,中国台湾的山地民族“其酿酒祛,聚男女老幼共嚼米,纳筒中,数日成酒,饮时人清泉和之。

”林谦光《台湾纪略》也说,台湾省山地民族“人好酒.取米置口中嚼烂,藏于竹筒中,过数日而酒熟,客至,出以相敬,必先尝而后进.”这是原始酿酒法的最形象的记录·总之,无论用哪种方法,发酵是基本的工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普遍传承着自制果酒、马奶酒、青稞酒、米酒的习俗,只不过投曲、发酵工艺已有了许多改进。

伴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发展,酒的产量与日俱增,饮酒习俗自然渐渐形成。

酒俗从它开始形成的时候起,就是一种群体文化.它的原始功能是用于祭祀活动,供神享受,作为民俗事象,它包含着庄严之美,表达着人们祈求幸福的美好感情。

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活动渐渐的由娱神变为以娱人为主,酒便大量的出现在宴飨和文化活动之中,具有了交际和娱乐的功能。

最早的酒“猿酒”大概是最早的酒。

有关这种“猿猴造酒”的说法听起来似乎荒唐可笑,其实是有些科学根据的。

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大自然后发的结果,酿酒之本,亦可有同观。

洪荒时代,野果落地无人拾,温度相宜自然发酵,成为香味醇厚的汁水,此一现象,年复一年,循环不已,随着生灵智慧的提高,于是地球上便有了酒。

《粤西偶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粤西平等府,山中多猿,善采花酿酒,樵之入山,得其巢穴者,得酒多至数石,使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当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后期,当时人类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在这一阶段的山顶洞人对于食物有了好恶选择的可能,他们发现经自然发酵有酒味的野果好吃,从而将野果贮存起来,有意识发酵后可食用,这种经自然发酵的野果生成的酒,可以说是最原始的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新时器时代,畜牧业逐断产生,发展起来,当蓄养的母兽产仔,有兽奶时,含糖分的奶人们一时吃不完,和野果相仿也可能受到自然界中酵母的作用,发酵成酒,于是有了《周礼》之中提到的“醴酪”,即用乳制的酒。

又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终至多数人以耕稼为生。

农业产生、发展起来,以五谷为食,并且有了剩余。

晋人汇统在《酒诰》中说:“酒之所兴…,有饭可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芳气,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这说明残汤剩饭发酵,可以成酒,是在偶然间被人们发现的,于是谷物造酒使人类酿酒技艺有了很大提高。

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实践及千百年来的探索改进,始以果,继以奶,再之谷,始而甜酒,继而醴酪,后以烧酒,终于今天把我国茫茫酒水之河酿成了。

茅台的传说传说一年除夕,茅台酒产地茅台镇大雪纷飞,一位衣衫褴楼的老婆婆被冻僵在镇口李姓青年的家门口。

李某开门看见后,立即将老人背进屋里,添旺炉火,端出自酿的米酒款待老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老人歇息,自己躺在地上过夜。

不一会儿,随着一阵奇妙的琴声,从天边飘来一位仙女,身披五彩羽纱,手捧闪光金杯,降落到李某面前。

仙女将杯中美酒洒向地面,顿时,空中酒香弥漫,还现出一道明光闪耀的银河。

李某一觉醒来,只见屋内炉火旺盛,水饭温热,床上被褥铺叠整齐,老人眼前的仙女不见人。

他打开门来,只见风住了,雪停了,一条清澈晶莹的小河从家门口流淌而过,河面上还不时飘来阵阵酒香。

从此,仙女赏赐的银河之水就成了茅台人造酒的珍贵原料。

如今,茅台酒的“飞天”牌商标,便与这个传说有关。

杜康与酒关于酒的发明人,民间有许多传说,但其中流传最广的要算“杜康造酒”之说了。

杜康是什么时代人,是什么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一说黄帝时人,一说是夏禹时人,还有说是周朝时人或东周时人。

东汉人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学》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一秫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