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PPT课件
S2-4 节段发出随盆神经至膀胱丛, 与膀胱壁的器官旁神经节或 壁内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发 出节后纤维支配逼尿肌。 • 逼尿肌具有胆碱能受体,副 交感神经分泌乙酰胆碱与其 结合,使膀胱逼尿肌收缩, 尿道内括约肌舒张而排尿。 • 传入纤维传导膀胱和尿道内 括约肌的充胀感觉。
(1)创伤 (2)脊髓疾病:脊髓结核、椎间盘突出症、转移性 肿瘤、颈椎病 (3)血管疾病:脊髓动脉栓塞 (4)神经管闭合不全 (5)其他:脊髓空洞、脊髓灰质炎、横贯性脊髓炎
16
外周神经系统因素
• 糖尿病
• 酗酒
• 药物乱用 • 多发性硬化
17
感染性疾病
• • • • • • • 1.AIDS 2.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3.带状疱疹 4.人T淋巴细胞感染 5.莱姆病 6.梅毒 7.结核病
25
• 2.逼尿肌无反射:分以下亚型: • ①括约肌协调正常:指排尿时尿道括约肌能协 调性松弛。 • ②外括约肌痉挛或失弛缓:表现为排尿时尿道 外括约肌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 • ③内括约肌痉挛或失弛缓:表现为排尿时尿道 内口不开放。 • ④外括约肌去神经:指尿道外括约肌及盆底肌 失去神经支配后肌肉萎缩、松弛,致使膀胱尿 道下垂,尿道成角产生排尿困难。
11
病因
12
• • • • •
中枢神经系统因素 外周神经系统因素 感染性疾病 医源性因素 其他原因
13
中枢神经系统因素
• 1.脑血管疾病:研究显示控制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
的神经传导束与支配躯体感觉和运动的神经行走途径几乎 相同,因此常同时受到损害。大脑中有许多参与排尿控制 的神经核团,如基底节、小脑、苍白球、纹状体、丘脑等。
7
躯体神经
• 主要由第2-4骶神经组成阴 部神经。 • 传出纤维起自S2-4段前角 细胞,支配尿道外括约肌 及会阴部的横纹肌,能引 起尿道外括约肌的紧张性 收缩。(排尿过程中,可 以有意识地使它兴奋而收 缩尿道外括约肌中断排尿) • 传入纤维传导后尿道的感 觉(包括痛觉)。
8
中枢性排尿反射
• 脊髓内排尿反射初 级中枢接受脑干及 大脑皮质高级中枢 的调节。 • 膀胱胀满感觉经薄 束上行达脑干及大 脑皮质,自这些中 枢下行的纤维,经 锥体束及锥体外系 下行,调节脊髓排 尿初级中枢。
18
医源性因素
• 脊柱手术
• 根治性盆腔手术
19
其他原因
• 重症肌无力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20
发病机制
21
神经源性膀胱分类
• 1.Hald-Bradley分类法(根据病变部位分类)
• pides分类法 (根据神经损害后感觉和 运动功能改变分类)
• 3.Krane-Siroky分类法 (根据尿动力学检查 所示的异常进行分类)
神经源性膀胱
李浩
1
1.概述
2.病因 3.发病机制
4.诊断
5.治疗
2
概述
3
下尿路肌肉
• 膀胱逼尿肌
• 尿道括约肌:内括约肌 外括约肌 • 后尿道平滑肌 • 盆腔与尿道周围横纹肌
4
下尿路神经支配
• 交感神经
• 副交感神经 • 躯体神经 • 中枢性排尿反射
5
交感神经
• 传出纤维来自脊髓T11-L1,2段 侧柱。 • 发出纤维经腹下神经到达腹 下神经节。 • 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 分布到平滑肌。 • 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使 以α肾上腺素能受体为主的膀 胱颈平滑肌与尿道内括约肌 收缩,使以β受体为主的逼尿 肌松弛而抑制排尿。 • 传入纤维传导膀胱的痛觉。
22
1.Hald-Bradley分类法(1982)
• 1.脊髓上(中枢神经)病变:逼尿肌收缩与尿道括约肌 舒张协调,多有逼尿肌反射亢进,感觉功能正常。 • 2.骶髓上病变:大多有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与尿道 括约肌活动不协调,感觉功能与神经损害的程度有关, 可为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 • 3.骶髓下病变:包括骶髓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病变,由于 逼尿肌运动神经损害可产生逼尿肌无反射,感觉神经损 害可致感觉功能丧失。 • 4.周围神经损害:膀胱感觉功能不全,剩余尿量增加, 最后失代偿,逼尿肌收缩无力。 • 5.肌肉病变:逼尿肌自身、平滑肌性括约肌、全部或部 分横纹肌性括约肌。逼尿肌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多继发 于长期膀胱出口梗阻后的失代偿。
• 2.颅脑肿瘤:肿瘤累及到额叶、基底节或中脑损害时
可出现排尿功能异常。
• 3.老年性痴呆:发生机制主要是大脑皮质对脊髓逼尿
肌中枢失去了控制。
14
中枢神经系统因素
• • • • • 4.脑瘫 5.帕金森病(PD) 6.多系统萎缩 7.压力正常的脑积水 8.神经脱髓鞘病变
15
中枢神经系统因素
• 9.脊髓病变:
23
pides分类法(1970)
• 1.感觉障碍性膀胱:病变损害脊髓后索或骶神经后根, 导致脊髓排尿反射弧传入障碍。又称为感觉性无张力膀 胱。 • 2.运动障碍性膀胱:病变损害骶髓前角或前根,导致脊 髓排尿反射弧传出障碍。又称运动性无张力膀胱。 • 3.自主性膀胱:病变损害脊髓排尿反射中枢(S2-4)或 马尾或盆神经,使膀胱完全脱离感觉、运动神经支配而 成自主器官。 • 4.反射性膀胱:骶髓以上的横贯性病变损害两侧锥体束 时,完全由骶髓中枢控制排尿,并引起排尿反射亢进, 又称为自动膀胱。 • 5.无抑制性膀胱:皮层和锥体束病变使其对骶髓排尿中 枢的抑制减弱所致。
9
中枢性排尿反射
• 脑干内(桥脑)排尿 中枢对脊髓排尿反射 起促进或抑制作用。 • 排尿开始后,膀胱感 受压力的刺激已在维 持排尿反射所需的阈 值之下,此时脑干的 排尿中枢作用为维持 和促进逼尿肌的继续 收缩及尿道膜部括约 肌松弛,使膀胱完全 排空。
10
神经源性膀胱的定义
正常的排尿活动由脊髓反射中枢及交感、副 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任何与排尿有关的 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 神经源性膀胱。
24
3.Krane-Siroky分类法(1984)
• 1.逼尿肌反射亢进:分以下亚型:
• ①括约肌协调正常:指逼尿肌收缩排尿时 尿道括约肌能协调性松弛。
• ②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指逼尿肌收缩排尿 时,尿道外括约肌仍处于收缩状态,导致 尿道开放不全。
• ③内括约肌协同失调:指逼尿肌收缩排尿 时尿道内括约肌不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