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资集体协商操作程序

工资集体协商操作程序

工资集体协商操作程序为进一步指导用人单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规范协商工作操作程序,认真做好201 2年企业工资集体胁商工作,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用人单位工资集体协商基本程序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湖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现就工资集体协商相关业务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一、工资集体协商法定操作程序用人单位工资集体协商应严格遵守产生代表、实施要约、协商准备、正式协商、审议签字、送审公布等六个程序,方能产生法定效力。

(一)产生代表1、产生协商代表。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应依照法定程序产生。

职工方和企业方协商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人数为三人至九人。

具体人数根据用人单位情况和实际需要,由双方自行商定。

职工方协商代表由工会提名或者由工会组织职工提名,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经职工代表团(组)长、专门委员会或者专门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通过,提请下一次职工代表大会确认。

尚未建立工会的企业,职工方协商代表由地方工会或者行业工会指导企业职工民主推荐,并经半数以上职工同意。

职工方协商代表中一线岗位职工的代表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

女职工人数达到企业总人数百分之十以上的,职工方协商代表中应当有女代表。

企业方协商代表由企业方首席代表书面指定。

2、确定首席代表。

协商双方各确定一名首席代表。

职工方首席代表在本方协商代表中推举产生;企业工会主席是职工方协商代表的,首席代表可以由工会主席担任。

首席代表因故不能参加协商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方其他协商代表代理。

企业方首席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书面授权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首席代表因故不能参加协商的,可以书面委托企业其他人员代理。

《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双方协商代表不得相互兼任。

工会工作人员不得担任企业方的协商代表;企业负责人、出资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不得担任职工方的协商代表。

3、聘请代表。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规定,协商双方可书面委托本企业以外的有关专业人士作为本方协商代表,但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协商代表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4、培训协商代表。

有针对性的对协商代表进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资政策的专项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协商代表的水平和能力。

(二)实施要约1、提出协商要约。

职工方和企业方均可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约。

企业已经建立工会的,职工方可以根据下列规定向企业方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约;一是企业工会在听取本企业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可以组织提出;二是中型以上的企业五分之一以上的职工、小型企业三分之一以上的职工有工资集体协商要求,或者二分之一以上的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有工资集体协商要求的,企业工会应当组织提出。

企业尚未建立工会的,职工方可以在上一级工会的组织、指导下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约。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书面委托的企业其他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向职工方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约。

2、要约答复。

受要约方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并应当自收到要约书之日起二十日内给予答复。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要约和答复均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明确协商的时间、地点、内容、本方协商代表名单等,并对本方主张作出说明。

(三)协商准备1、收集各方面意见。

双方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职工和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对本次工资集体协商的意见和要求。

2、准备协商资料。

协商双方收集协商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如:地方政府或有必部门发布的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地区、行业的的工资水平;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本单位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劳动生产事、人工成本、上年度人均收入水平等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

3、确定协商重点。

坚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突出本次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

一般情况下,经济效益较好的用人单位侧重协商工资的增长机制;经济效益一般的用人单位侧重协商工资关系的调整;经济效益较差的用人单位侧重协商工资的保障机制。

4、进行协商沟通。

协商前双方可就有关重要议题交换意见,力争使协商重点接近一致,为平等协商做好准备。

5、互通信息。

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协商双方有义务按照对方要求,在协商开始前5日内,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真实情况和资料,为正式协商做好准备。

(四)正式协商工资集体协商一般采取协商会议的形式。

协商会议由协商双方首席代表轮流主持,首次会议由提出协商要约一方的首席代表主持。

工资集体协商会议应当由协商双方共同确定一名非协商代表担任记录员,做好会议记录。

1、履行协商程序。

双方应本着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积极合作的原则,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就商谈事项充分交换意见,进行充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工资集体协议草案。

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或出现事先未预料到的情况时,经双方同意,可以暂时中止协商。

协商中止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天。

具体中止期限及下次协商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由双方共同商定。

会议结束时,由全体与会协商代表在会议记录上签字确认。

双方协商一致的,应当形成工资集体协议草案,由协商双方全体代表签字。

2、申请协调。

协商双方就协商内容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双方均可以以书面形式,向上一级工会或者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再向有管辖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申请调解。

协商双方也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申请调解。

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协商双方继续进行协商或者签订工资集体协议草案;调解达不成一致意见,协商期限届满的(自受约方收到要约之日起三个月),本次协商终止。

按照规定期限,双方多次协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可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书面申请。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协调处理时,应组织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代表共同进行。

(五)审议签字l、审议通过草案。

工资集体协议草案,应当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讨论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讨论工资集体协议,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出席,且须经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或者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工资集体协议草案方获通过。

2、首席代表签字工资集体协议草案通过后,。

要及时制作工资集体协议文本。

由双方首席代表在工资集体协议文本上正式签字盖章。

(六)送审公布1、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工资集体协议签订后,由用人单位方在5日内将协议一式四份及相关材料报送有管辖权的人社部门备案。

协议生效后,企业工会应及时将工资协议文本及相关资料报送上一级工会。

2、公布协议。

生效的工资协议应及时向企业全体职工公布。

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下区域内的行业工会组织以及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工业园区等的工会组织,可以与本行业、本区域的企业代表组织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签订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议。

第四十二条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内容应当包括本行业或者本区域的最低工资标准,工资调整幅度,劳动定额,工资支付形式、办法、时间等相关事项。

第四十三条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行业工会组织或者区域内的工会组织选派。

首席代表由工会主席担任。

企业方协商代表可以由行业、区域内的企业代表组织直接选派,或者由行业、区域内企业经民主推选、委托授权等方式产生。

首席代表由企业方的协商代表推举产生。

第四十四条依法签订的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议,对本行业、本区域内以书面形式认可协议的企业具有约束力。

企业认可协议应当通过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

企业与本企业职工签订的工资集体协议或者劳动合同规定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或者职工工资标准,应当不低于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议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程序,参照第一个问题里面所讲的法定协商程序操作。

三、工资集体协议必备条款协商双方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围绕本单位和职工关心的利益问题开展协商,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协议应具备以下必备条款:(一)工资集体协议的期限;《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工资集体协议的有效期限由协商双方约定,一般为一至三年。

(二)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三)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四)奖金分配办法、津贴、补贴等标准;(五)工资支付办法;(六)变更、解除:工资集体协议的程序;(七)工资集体协议的终止条件;(八)违约责任;(九)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它事项。

四、工资集体协议何时生效劳动保障部门对用人单位报送的集体协议,按《集体合同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底22号令)办理登记手续,依法对协商双方代表资格、协议条款内容和签订程序进行审查,在收到工资集体协议1 5日内出具《工资集体协议审查意见书》。

审查通过的,向协商双方送达(《工资集体协议审查意见书》,工资集体协议即行生效;审查后有异议的,将修改意见在《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中通知协商双方,待协商双方修改完善后,重新进行审查。

劳动行政部门在收到工资集体协议1 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协议即行生效。

五、工资协议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签订的工资集体协议生效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协商双方必须全面履行,不得擅自违反协议约定的各项内容。

签约双方应当开展定期的自查工作,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应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集体协议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协议的落实。

(一)用人单位工会应与行政方成立联合监督检查小组,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工资集体协议所约定内容的履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协商解决。

协议的履行情况应当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进行报告,接受职工的监督。

(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通过审查工资集体协议、劳动保障执法监察、调处工资集体协议履行中发生的争议和追究违约责任等方式进行监督,督促签约双方全面履行协议。

(三)上级工会应对工资集体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促进工资集体协议的有效履行。

六、集体合同审查必须报送的材料(企业必备材料)《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在工资集体协议签订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将下列资料报送有管辖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备案:(一)要约书、答复书;(二)工资集体协议文本;(三)双方协商代表名单以及资格证明;(四)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通过的决议。

关于报送材料的问题,我们专门与娄底人社局进行了联系,共同商定,仍按照国家及相关部委文件要求,报送以下资料:1、行政方、工会方协商代表资格认定书;2、双方协商代表资格审查表;(每个协商代表要在表格上粘贴身份证复印件)3、双方首席代表的资格证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身份证(复印件);工会主席身份证、工会社团法人证书;委托的首席代表的身份及资格证明(身份证、委托书);4、要约书及答复书;5、协商会议记录(所有协商代表要有发言内容,并在记录本上签字);6、职工(代表)大会会议记录、审议通过工资集体协议草案的决议、(决议须经双方首席代表和全体参加会议的协商代表签字)、职工(代表)大会签到表复印件;7、经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的协议文本一式四份;8、集体合同送审表;9、工资集体协议审查意见书;工资集体合同送审说明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