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剂学复习题

药剂学复习题

药剂学
一、问答题
1、写出Stocks 定律,并根据Stocks 定律解释影响微粒的沉降速度的因素及可采用何种措施措施来减少微粒的沉降速度。

答:在重力场中,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受重力、浮力和粘滞阻力的作用将发生运动,其运动方程即为Stokes 定律公式:v=[2(ρ—ρ0)r2 /9η]·g。

式中v 为粒子的沉降速度,ρ和ρ0分别为球形粒子与介质的密度,r 为粒子的半径,η为介质的黏度,g 为重力加速度。

根据公式可知:V 与r 2、(ρ—ρ0)成正比,与η成反比,V 越大,动力稳定性越小。

所以增加混悬液稳定性的措施有:减少微粒(r 减少1/2,V 降至于1/4);增加介质粘度η;调节介质密度以降低(ρ—ρ0)的差值。

2.浸出过程、影响浸出的因素?
答:(1)浸出过程①浸润和渗透过程;②溶解和解析过程:③扩散和平衡过程;
④置换和浸出的过程:(2)影响浸出的因素①浸出溶剂,所选用的浸出溶剂应对有效成分具有较大的溶解度;②药材的粉碎粒度,小有助于浸出,但不能过细:③浸出温度,温度愈高,愈有助于浸出;④浓度梯度,增大浓度梯度,有助于浸出:⑤浸出压力,压力愈大,有助于浸出;⑥浸出时间,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浸出;
⑦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二、填空题
1、.药物给药系统包括靶向技术给药、传统缓、控释制剂、脉冲给药系统、择时给药系统、自调式释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生物技术制剂、粘膜给药系统。

2、.流化床反应器由于在一台设备内可完成混合、制粒、干燥过程,又称一步制粒。

3、一般而言,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大,其次是阴离子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小。

三、名词解释
1、黏膜给药:是指粘附性聚合物材料与机体组织粘膜表面产生较长时间的紧密接触,
使药物通过接触处粘膜上皮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局部和全身作用的给药系统。

2、置换价:(displacementvalue)是用以计算栓剂基质用量的参数,一定体积,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之比值称为该药物对某基质的置换价。

置换价DV 的计算公式:DV=W/[G-(M-W)]
3、临界胶团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是表征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的一个最重要的物理量。

4、等张溶液:是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也就是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

5、GMP:又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
6、热原:注射后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的物质,称为热原。

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一种内毒素。

7、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四.计算题
1.乳化硅油所需HLB值为10.5,若选用55%的聚山梨酯60(HLB值为14.9)与45%另一待测表面活性剂混合取得最佳乳化效果,试计算该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2.硫酸锌滴眼剂中含硫酸锌0.2%;硼酸1%;若配制500ml,试计算需补加氯化钠多少克方可调成等渗溶液?
注:硫酸锌冰点下降度为0.085℃;
硼酸冰点下降度为0.28℃;
氯化钠冰点下降度为0.578℃。

参考答案:
1. 解解10.5=(0.55×14.9+0.45×HLB)/1
HLB=(10.5-0.55×14.9)/0.45=5.1
答该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为5.1.
2. 解:W=(0.52-a)/b
0.52-(0.085×0.2+0.28)
W =5*-----------------------=1.93(g)
0.58
答:补加氯化钠1.93克方可调成等渗溶液
五、简答题
1、何谓助溶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
2、(1)助溶剂是指能增加其他物质的溶解度或溶解力的药物制剂。

(2)增加
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1)制成盐类2)应用潜溶剂3)加入助溶剂4)使用增溶剂
3、何谓药物的分配系数?测定药物的分配系数对药物制剂研究有何意义?
(1)药物的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两个不相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并达平衡时浓度的比值。

(2)意义:分配系数对研究开发包含两相溶剂系统或其制备过程的制剂具有实际意义。

分配系数较小的防腐剂并适当增加用量以保证其在水相中的抑菌较果。

一些在水中不稳定、需要增加吸收或改变体内分布的药物的水包油乳剂,应选择对药物溶解能力强的油相,尽可能减少药物在水中的溶解。

在薄膜蒸发法制备脂质体、以及乳化法制备微球等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有机相和适宜的水相及其用量比,对提高微粒载体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等具有重要
意义。

油/水分配系数,在非解离状态下具有较大的油/水分配系数,故通过调节pH 可以改变解离型与非解离型药物的比例,进而改变药物的分配行为。

4、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技术方法有哪些?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方法有哪些?
(1)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技术方法有:①熔融法;②溶剂法;③溶剂-熔融法;
④研磨法;⑤溶剂-喷雾(或冷冻)干燥法。

(2)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方
法有:①X 线衍射法;②热分析法;③红外光谱法;④偏光显微镜法;⑤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的测定。

5、何谓包合物?将药物制成包合物有何优点?
(1)包合物的概念:直链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的螺旋体,每个葡萄糖单元都仍有羟基暴露在螺旋外。

碘分子跟这些羟基作用,使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

碘跟淀粉的这种作用叫做包合作用,生成物叫做包合物。

(2)将药物制成包合物的优点有:包合物分散效果好,特别是β环糊精包合物,它易于吸收,释药缓慢,副反应低。

特别对中药中易挥发性成分经包合后,可大大提高保存率,并能增加其稳定性。

6、根据Fick’s 第一定律,通过减慢扩散速度达到缓、控释目的,可采用哪些方法?
根据Fick’s 第一定律,基于减慢扩散速度达到缓、控释目的,可采用的工艺方法有:(1)包衣:将药物小丸或片剂用阻滞材料包衣,可制备缓、控制剂。

(2)制成微囊:使用微囊技术制备缓、控制剂是较新的方法。

(3)制成不溶性的骨架片剂。

(4)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系数。

(5)制成药树脂。

(6)制成乳剂。

7、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与小分子药物相比,①分子大、极性强、脂溶性差,难以透过生物屏障;②胃肠道中存在大量肽水解酶和蛋白水解酶可降解多肽;③肝脏对其的首过效应比较明显;④存在化学和构象的不稳定问题。

所以,药物稳定性差、生物半衰期短;
8、什么叫热原?热原的组成和性质、除去热原的方法有哪些?
热原是指注射后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的物质。

去热原的方法:1)高温法2)酸碱法3)吸附法4)超滤法5)离子交换法6)凝胶滤过法7)反渗透法。

六.分析题
1.根据你所学过的药剂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剂药剂学实验基础,设计10%维生素C注
射液的科学,合理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分析处方(配置1000毫升)
参考答案:处方:维生素C (主药) 100g 依地酸二钠(络合剂)0.05g 碳酸氢钠(PH 调节剂)49.0g 亚硫酸二钠(抗氧剂)2.0g 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配制:在配置容器中,加处方量80%的注射用水,通二氧化碳至饱和,加维生素 C 溶解后,分次缓缓加入碳酸氢钠,搅拌使完全溶解,加入预先配制好的依地酸二钠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搅拌均匀,调节药液PH6.0-6.2,添加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足量,用垂熔玻璃漏斗与膜滤器过滤,溶液中通二氧化碳,并在二氧化碳气流下灌封,最后于100℃流通蒸汽15min 灭菌。

处方及工艺分析:1.维生素C 分子中有烯二醇式结构,显强酸性,注射时刺激性大,产生疼痛,故加入碳酸氢钠(或碳酸钠)调节PH,以避免疼痛,并增强本品的稳定性。

2.本品易氧化水解,原辅料的质量,特别是维生素 C 原料和碳酸氢钠,是影响Vc 注射液的关键。

空气中的氧气、溶液PH 和金属离子(特别是铜离子)对其稳定性影响很大。

因此处方中加入抗氧剂(亚硫酸氢钠)、金属离子络合剂及PH 调节剂,工艺中采用充惰性气体等措施,以提高产品稳定性。

但实验表明,抗氧剂只能改善本品色泽,对制剂的含量变化几乎无作用,亚硫酸盐和半胱氨酸对改善本品色泽作用显著。

3.本品稳定性与温度有关。

实验表明,用100℃流通蒸汽灭菌,含量降低3%;而100℃流通蒸汽15min 灭菌,含量仅降低2%,故以100℃流通蒸气15min 灭菌为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