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律》说课稿
1、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
级下册第56-57页。
在此之前,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
的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通过运算律的学习,
使学生在实际计算的时候能够应用一些巧方法,使计算变得简单而且
快。
2、教育教学目标:
我将本节课教学部分分为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初步感知交换
律的价值,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
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
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
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4、首先我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1)结合情境引出课题
(2)研究加法交换律
(3)研究加法结合律
(4)实践运用。
下面我将详细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1)结合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例题,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出了什么,然后提出用加法计算的
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的问题: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数学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课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提问,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研究加法交换律
首先研究第一个问题,根据题目“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先让学生列
式,这里会出现28+17和17+28两种情况,从而引导得出:两个算式
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接着,
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并汇报) 学生一
般会回答: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但结果是相等的。或者28和17交
换位置,但结果不变。然后提问:比较他们两的结论,你有什么要说
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太草率了,不妨把这个结论当做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
引导学生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通过计算发现结果相同。
在这里,我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
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
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接下去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
1°我们用符号表示
+○=○+△
2°我们用字母表示
a+b=b+a
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然后指
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这里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
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3)研究加法结合律
再次出现课件,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并通过计算得出(28+17)+23=28+(17+23)
提问: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回忆前面加法交换律的总结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并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得出: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写成:
( a + b )+ c = a + (b + c)
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在这个环节里,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
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
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
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还给
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
(4)实践运用。
这里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
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基础训练就是书上第58页的想想做做1、2、4、5.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
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
知识能力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一些想法,谢谢各位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