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具象雕塑与京剧的融合摘要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代表着城市文化气息的雕塑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商业泛化使艺术本体直接转化为商品交流行为,艺术作品、观念、行为随着商业化扩散到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中,致使一切皆艺术,一切皆商品,致使艺术非艺术。
作为一种艺术,全面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存在和影响着城市生活的雕塑,无处不透露着一种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与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不可代替的价值。
另一方面,自2010 年京剧被选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后,脸谱作为其舞台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大家关注起来。
京剧利用它绚丽的色彩、精湛的技术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为人们所关注。
从二十世纪开始到到现在,京剧中最大特色的脸谱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这种极具时代特色的古典艺术在当下的环境下却呈现出一种不相协调的氛围。
大众把艺术品看成商品,把艺术品的关注点转为作品的商业价值、文化特性和形象意义。
当代艺术在当下经济共舞、消费同谋的消费文化大潮裹挟下,加之资本的介入,艺术家会借用时尚符号产生商业上的价值,并通过艺术形式和观念的变化来传达时尚的视觉意义。
本文对中国当代具象雕塑与京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两种行为艺术的相互指引、相互促进,为中国传统艺术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也希望找到当代中国艺术的心灵之源,深刻挖掘中国具象雕塑与京剧的本体语言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具象雕塑,京剧,物质文化前言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各民族间不同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为本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舞台,演绎出一幕幕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由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所创造、传承下来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艺术品作为有符号意义、文化特征及形象价值的一种媒介,被消费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
回顾往昔,中国古代雕塑历史悠久、经典传承,并深刻影响着其他诸国的文化、艺术,但发展至清代末期被腐蚀、退落,中国雕塑发展一段时期内几乎终结。
这时,中国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地进行了彻底的变革,一个崭新的中国诞生了,中国门户打开,西方文化涌入,形成了强烈的东西方文化交汇与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尘封的中国雕塑以另一种姿态重现于世人,并吸取着时代的甘露,凭借着悠久的文化底蕴重新矗立于世界的东方,与此同时,也承接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而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京剧的脸部扮相以其丰富亮丽的样式、色彩细节吸引大众。
其谱式的形成是优伶和看客经历了一段漫长交流发展所完善的,同时也是戏曲视觉舞台所呈现的核心内容,剧脸谱的文化性毋庸置疑。
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摩擦,展现出来的是另一种艺术的美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伦理。
一、具象雕塑与京剧的概念性内容(一)具象解释具象的意思就是指人们对一种事物非本质因素的否定,对其本质因素的肯定,这是对当下城市雕塑艺术发展的最大肯定,它取缔了人们重形式多于重实质的的矛盾思维,也就是软化了抽象与具象的界限。
放在现在的艺术环境里,也就是雕塑艺术家在描述一样东西时所采取的方式无关于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只要他能够表达出他的核心本质和意义,他就是成功的。
与雕塑本身的形象做比较,具象雕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核心观念更为强烈,它是表现两种创造过程的艺术形式。
(二)具象雕塑表现于艺术符号创作过程1、纯精神方面的艺术抽象的活动一个作品只有具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无限的生命活力,它也许没有对应好本身,但是它只要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和强大的表现能力,这样才会有具象所需要表达的精神,雕塑的艺术思维才够活跃。
在塑造精神具象的时候,关键的是雕塑艺术的本质怎样自动的转变为人们需要的精神力量,进而转化为能成为物质形象的具体。
其中的精神创造物质,要具备被人们所领悟的功能,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创造者们改变原有的固定思维,而要将思想表达在艺术上。
2、雕塑的物质外化过程雕塑的物质外化,要求的是将抽象的东西要在某种物质形式中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首要的关键点在于真实的材料,艺术家们要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能凭借直觉感官这个材料的内涵,领会其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进而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处理,这就需要专业素养的艺术家们对材料的掌握能力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3、两者统一雕塑艺术作品想要呈现出它自身的独特性与特色,就必须要融入人们的精神领域,使人们感受到精神上的享受,只有这样,物质形式才能被外化感染,拥有其自身艺术的生命力。
(三)京剧戏曲概述京剧脸谱的发展脉络,从源头上说,恐怕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巫”。
早在人类文明开始之初,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或者战斗的时候,脸上便会涂抹一些装饰物,如抹上黑道、红杠以此来突显自己的强壮,威慑敌方,使敌人产生恐惧和压力。
当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说清它的所以然时,也会产生一种膜拜心理,于是便出现了祭神、祭鬼的仪式活动,这些活动主体中就出现了头戴面具,面具上画着怪像,扮演降妖捉怪的人,这些人的脸谱装饰大概就是脸谱发展的本源。
中国京剧戏曲是强调主体情志在创造意象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创作者运用不同的程式、技法将各自的思想、情感融入客体物象,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艺术作品的意象便由此诞生。
由此可见,中国京剧戏曲艺术在审美意象上具备了双重视角: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二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意象之美。
(四)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当人们回忆京剧的发展过程的时候,最先显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声调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从最古老的昆腔与弋腔互相较量的时代,到秦腔的改革变化,到最后京腔取代了秦腔。
再划分个各声腔艺术派别的时候,也是主要根据声腔的特色来决定的,这也就证明了声腔是京剧艺术的先驱,在京剧艺术的整个形成以及发展过程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实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下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唱的方式来表达京剧艺术的另样特色艺术气息。
京剧艺术的发展在我国戏曲艺术的大河流中,发展的非常的有特色,辨识度极高。
这是由于京剧是在民间生活中所诞生的一种产物,“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京剧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显得很独具一格。
在对传统的戏剧艺术进行过滤吸收后,京剧已经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了各种戏剧的综合表现的一个集体,是所有文化相互摩擦后产生的神物。
京剧不像其他的戏曲,是在一个缓慢的过程中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也没有接受过文化的冲击洗礼后的再次整合变革,而是直接从众多的戏剧品种中自动升华脱离出来的另一种戏曲,来源于大众化,却又不普通于大众化。
京剧从这一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一个非常的年轻形态,但是也经历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青涩升华为现在的国粹,是艺术的传承与升华。
举出两个较为典型的京剧天然色唱腔皮与簧,也就是现在京剧艺术中发展完善的唱腔,在这两种唱法形成之前就已经是一体化的形态,只是在后期进行了再次的整合转变,还有其它的一些强调都是如此,不是产于北京京剧,却发展成为京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京剧传达的视觉意义(一)表演特点---动态意义的视觉京剧与歌剧两种艺术是东方艺术中最典型的代表,在它们自己的舞台上进行着各自别具风格的表演,京剧在美学形式上的表现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具体可以陈述为以下三种:1、意会化意会化的意思是用抽象的形式将一件事物或者一件东西通过抽象的方式,在京剧中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种抽象的方法由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与观众达成了一种默契和沟通,因而是一种“指而可识”的方法。
这种表现形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继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变相形式。
意会化这种表演方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京剧艺术自古以来在舞台上表演的场地环境与后方经济力量支援有着很大的关系。
使用这种意会化的表演方式对整个京剧艺术的发展都非常的有利,它不仅能省去在舞台形式表演中大量的需要道具和排演的经销费用,避免了像西方歌剧当中繁碎复杂的过程,更值得人们欣赏的是,这种意会化的表演能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若有若无的虚实相结合的美感。
2、标准化标准化的意思是,不管是怎眼一种形式的京剧戏曲表演,都有自己的一套路法,每一步每一个表情都是有着自己严格的规矩。
比如是,武打戏段中打把子,或者是文戏当中的身段,这些都是有着严格规范的。
所以,京剧戏曲中标准化的规范还是符合中国古典文化中讲究的中庸之道。
3、程式化程式化的意思是演员在京剧舞台上的表演,每一个细节都必须遵守戏曲固有的讲究,也就是允许京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表露出自己原始的面貌,所有的戏曲情节表演形式都要按照戏曲美的规则进行,再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再次的塑造、整合、美化,让整个戏曲都富有生命力,使人们能在京剧戏曲中品尝到哪戏曲独特的味道。
这种规则化的表演形式就是京剧戏曲中的程式化,也是京剧艺术美的体现。
(二)舞美道具、服装造型—静态意义的视觉1、舞台美术传统的京剧舞台上往往并没有什么景物的造型和实物的布置,舞台上所体现的景物造型和空间特征主要是靠演员的歌舞表演来实现的。
京剧舞台不仅仅是通过开始演出与结束演出的单方面形式,还要结合京剧戏曲中必不可少的声音相配合,需要一些打击乐器来配合整场演出才算完美,而且这个配乐还要符合整个戏曲场景的故事情节,跟着故事来跌宕起伏,这样共同组成一出完美的京剧戏曲。
契合了京剧艺术中讲究虚拟情境的美学思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形中扩展了京剧舞台的空间感,也使京剧演员的舞台表演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2、服装造型在服装的使用上,京剧艺术比较歌剧而言与观众之间取得了更大的默契化,如同京剧艺术用程式化的舞台动作来体现京剧舞台上所蕴含的美一样,京剧的服装也是定型化的,在舞台之上,更为重要的是京剧艺术家的步法身段来表现京剧艺术中无动不舞的美感,而不是用不断变换的新奇服装来分散演员的表演中对美的集中体现。
三、中国具象雕塑发展的根本性改变(一)中国当代具象雕塑语言开拓与转变中国近现代阶段的具象雕塑艺术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形式美的法则出发,并将雕塑的形式美当做创作的唯一追求。
进入当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相撞下,中国当代具象雕塑语言在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的表达上成为更加倍受关注的内容。
1、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人文精神面对当代社会之前的“图解政治”和80年代中很长一阶段的“不谈政治”,与此相比当代艺术与其最大的差异是艺术家主动从自我感受和个体体验出发,抛弃既定的概念,不再是从先入为主出发,摒弃了那个时代的理想化、幻想化角度的思维,完全依托社会现实来传达艺术家内心中的社会责任心和良知。
2、多元化的方式表达对于过去的伟人崇拜、权威的迷信,以及千篇一律的整体性叙述,早己被当代艺术家们革新,并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冲击着传统的叙述性思维,完全体现出艺术家们的一种冷静、清醒的批判意识,并表现出艺术家们关注社会现实细节,感悟生活深邃精神,完全以日常生活中所揭示的问题和具体明确的生活细节出发,克服了大而空的弊端,从新鲜的视角层面渗入雕塑的表现范围且进行多元化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