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与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与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与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与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与发挥的欲望与倾向,也就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她就必须成为什么,她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

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的就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她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
养其健康人格。

学习的目的与结果就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应该就是促进人的变化与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与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就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

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就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就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就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瞧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

为此她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与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就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就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演讲、考试等方式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
师就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就是服从者”。

因此罗杰斯主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这个称谓。

教师的任务不就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就是为她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这样学生就会学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人本主义教育中师生关系就是平等的,朋友式的。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作出如下努力:1、真诚2、认可3、移情
四、人本主义学生观对教育的意义
人本主义的教育主张及学习理论,不仅就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也就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

它不仅丰富了人类学习理论的内涵,而且促进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过程。

首先,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将学习与完整的人发展联系起来,强调学习的目的就是促进人格的发展,就是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内在自由性的人。

同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强调有意义学习,将学习与学生的期望、兴趣与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这些观点对于只重视知识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就是一种突破。

其次,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与自我实现愿望,突出了动机与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再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主张,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内在驱力,强调审美与创造力的培养,在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
面作出了贡献。

但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自然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倾向,崇尚潜能论与自发论,把艰苦学习所需要的规范约束与自由选择对立起来,忽视系统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片面强调情感动机的决定作用,主张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的作用,显然就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就是很难行得通的。

五、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模式
补充:马斯洛与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她认为人类的需要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与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

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就是生理需要,接着就是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安全的需要主要就是指对安全、稳定、依赖、保护、秩序、法律等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主要指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有深厚的关系等。

尊重的需要包括: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与对地位的需要。

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又包括:对自我尊重,对她人的尊重与她人对自已的尊重(即自尊、她尊、人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较高的需要发展后,
层次较低的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则减弱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它启示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学生的行为。

教师要重视培养与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并创设教育条件与氛围,逐步使之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团结与谐、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2、罗杰斯的人本学习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1)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①学习就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②学习就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③学习就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发生变化;④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她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与自己学到了什么。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就是权威,而就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罗杰斯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情感与认知。

教育就就是促进这两方面同时发展,教育的目标就就是培养“全人”。

在具体教学目标上,罗杰斯重过程轻内容,认为教育就就是促进变化与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与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