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

第二章-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

第二章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运输需求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运输需求概述 运输需求是运输规划、组织的基础。 1.运输需求——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与运输需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运输需求两个必须条件——具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具备支付能力。 对于每个具体的运输需求来说,一般包含以下六项要素: 3.运输需求要素 (1)流量——运输需求量 (2)流向——客货流的空间走向、产生地和消费地 (3)流程——运输距离 (4)流时——运送时间 (5)流速——送达速度 (6)运输需求结构——是按不同货物种类,不同旅客出行目的或不同运输距离。 二、运输需求的基本特征 1.广泛性 2.多样性 3.派生性 社会经济活动是本源需求,运输需求是派生需求。 4.规律性 5.不平衡性:时间、空间和方向 运输需求的不平衡体现在时间、空间和方向上。 6.部分可替代性 如,对发电用煤的运输可用长距离高压输电来替代;对参加会议的旅客运输可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电视会议来替代。 三、运输需求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一)运输需求的产生 1.旅客运输需求 (1)旅客运输需求:公务、商务、探亲、旅游 (2)公务、商务——生产性旅行需求 (3)探亲、旅游——消费性旅行需求 2.货物运输需求 (1)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产地的分离 (2)生产力布局与消费群体的空间分离 (3)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上的差异 (二)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分析 1.影响旅客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居民消费水平 (3)人口数量 (4)运输服务价格 (5)运输服务质量 (6)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和就业制度,人员流动较小;市场经济体制——就业方面有较大自由,人口流动相对频繁。 (7)相关运输线路的开通。刺激客运需求总量增加,并对客运需求起到分流作用。 2.影响货物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体制、政策因素 (3)技术因素 (4)运输网的布局与运输能力 (5)市场价格因素 (6)人口增长与分布 四、运输需求函数 (一)运输需求函数的表达式 (1)运输需求量——在一定时间、空间和一定的条件下,运输消费者愿意购买且能够购买的运输服务的数量。 (2)运输需求函数:表征运输需求量与影响因素间的数量关系。 Q=f(P,a1,a2,…,an) 式中Q-运输需求量 L-经济发展水平P-运输服务价格 A-资源分布及生产力布局N-人口数量 上式是运输需求量的一般表达式,并没有表示运输需求量同其它影响因素之间的确定关系。要得到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函数关系,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和数据统计、数量计算,从而得到确切的函数表达式。 2.运输需求曲线 假定a1,a2,…,an均保持不变, 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二)运输需求曲线 运输需求曲线是假定除运输服务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运输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曲线。 当某一条件组合中的运价上涨时,运输需求量将减少,反之则增加,并且此变动是沿该条件组合既定的需求曲线移动的。 当运价以外的其它条件改变时,则导致整条需求曲线的变动,如引起需求增加,则曲线移至右上方,需求减少,则曲线移至右下方。 (三)运输需求弹性分析 运输需求弹性用来分析运输需求量随其影响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反应程度,即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每变化百分之一,运输需求量相应变化百分之几。 一般情况下,运输需求弹性是指运输需求的运价弹性。旅客运输中的生产性旅行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尤其是有相当部分属于公费旅行。消费性旅行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但它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人均收入高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输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较小,价格弹性较小,而低收入地区,运价变动对旅行者影响较大,价格弹性要大些。除此之外,货物运输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与货物自身价值、货物的季节性、市场状况、资源分布及生产力布局有关。 五、运输需求与运输量预测 (一)运输需求与运输量的关系 运输需求是社会经济生活在人与货物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量是指在一定运输供给条件下所能实现的人与货物空间位移量。 1.运输需求、运输供给与运输量的相互关系 (1)运输量是真正实现的运输需求,受运输供给制约。 (2)运输量=min{运输供给,运输需求} 在假定需求与供给均衡,或者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运输需求量才是现实的运量。如果供给不足,实际运量肯定要小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量。实际运量小于需求量的那一部分,不是由人们支付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由供给不足造成的。 2.运输需求预测 (1)没有分清运输需求与运输量的区别,以“运量预测”简单代替运输需求预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测的准确程度。 在运输能力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运量预测尚可以代表对运输需求量的预测; 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考虑运输能力限制的运量预测结果,就难以反映经济发展对运输的真正需求。

第二节 运输量预测的概念与方法 一、运输量预测的概念 运输量预测是根据运输及其相关变量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和规律性,参照当前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各种可能性,运用现代管理、数学和统计的方法,对运输及其相关变量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科学推测。 (二)运量预测的类别 1.按预测经济活动的范围分 宏观预测——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对整个商品生产和流通体系的发展方向所做的综合性预测。 微观预测——从企业角度,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环境、产品(劳务)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预测。 二、运量预测的内容 1.社会总运输量预测 2.各种运输方式的运量预测 3.地区间的运量预测 4.运输企业在运输市场上的占有率预测 三、运量预测的方法 定量分析法——因果关系模型、时间关系模型、结构关系模型 1.因果关系模型——影响因素分析法 因果关系模型基本出发点是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依存性,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详细分析,揭示出运输需求同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便预测未来的运量。 优点是:在数据信息充分完备的条件下,预测精度较高且可分析不同因素对运量的影响; 缺点是自变量或外生变量未来值的选择带有预测性,因而影响预测准确性。 (1)乘车系数法 (2)产值系数法 (3)产运系数法 (4)回归分析法 (5)重力模型法 (6)出行选择模型 第三节运输需求管理与运输组织 一、运输需求管理的产生背景 道路交通供求矛盾尖锐、供不应求、交通拥挤问题——普遍现象。从交通运输工程的发展过程来看,解决这一矛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小汽车时代的初期——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是落后于运输需求的增加。 20世纪70年代以后——提高交通容量、交通网的利用率——仅仅考虑了交通供给。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运输需求管理——交通运输供求的不平衡是交通拥挤的本质,从供求两个方面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二、运输需求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1.运输需求管理的含义 运输需求管理——指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及技术,通过速度、服务、费用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运输方式、运输时间、运输地点、运输路线等的选择行为。 2.需求管理的目的 (1)运输需求减少 (2)实现运输需求在时间、空间上的均衡化 (3)保持运输供给和运输需求间的有效平衡 (4)使交通运输结构日趋合理 3.具体目标 (1)减少交通源的发生。 (2)较少出行过程中时空消耗。 (3)力求使路网在时间上、空间上载荷平衡。 4.运输需求管理的基本原则 (1)均衡性原则:消除或减少非必要的运输需求,抑制或限制不合理的需求方式,实现需求时空分布的均衡。 (2)平衡性原则:使现有需求被控制在现有供给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求得现实的运输供需平衡。 (3)互补性原则:抑制需求与增加供给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4)双向性原则:需求管理应与先进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实行既侧重需求,又侧重供给的双向管理模式。 5.运输需求管理的内容 (1)在出行产生阶段——尽量减少出行的产生 (2)在出行分布阶段——将出行由交通拥挤的终点向非拥挤的终点转移 (3)在出行方式选择阶段——将出行由交通拥挤的方式向非拥挤的方式转移 (4)在空间路线选择阶段——将出行由交通拥挤的路线向非拥挤的路线转移 (5)在时间选择阶段——将出行由交通拥挤的时段向非拥挤的时段转移 6.运输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 (1)改善运输系统外部环境:控制人口、改善城市及城市群规划 (2)价格手段:购车费、停车费、通行费、乘车费 (3)非价格调节管理手段:调节和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对车辆使用的控制与引导 (4)技术手段:合乘管理、响应需求的公共交通、可变收费系统、路径诱导系统等 三、城际运输需求管理 城际间的客货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客货运输的承担人主要是运输企业或大型企业的运输车队,少量客货运输由私人运输方式承担,这样使城际运输具有很强的计划性。 (一)城际运输的主要矛盾 城际运输供给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一是运输能力落后于运输需求的发展;二是运输需求波动性变化,而运输能力在一定时期具有稳定性。 (二)城际运输需求管理的重点 寻求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的均衡性,运输需求的替代性 (三)城际运输需求管理的基本措施 (1)加强运输计划工作 (2)价格策略 (3)错时出行政策 四、运输需求管理中的运输组织对策 (一)机动车保有与使用的控制——削减了交通源的产生 车辆定额配给制、车辆拥有税、车库要求、车辆的标准与等级、燃料和相应的车辆使用税 (二)各种机动车交通削减政策 交通安宁政策、地区禁行、单双号行驶法、限制线路或指定线路、货车交通控制 (三)错时出行政策——均衡时间分布 (四)共乘措施 促进公共交通、轿车合乘 (五)价格策略 合理调整各种运输方式的票价;区域收费:线路收费、区域许可证、电子化道路收费系统;停车收费 五、运输需求管理对策实施的特点 对策的系统性 对策的综合性 对策的针对性 对策的可行性 六、运输组织与运输需求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运输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决定运输供给的数量、特征以及相应的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输组织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运输组织也是运能供给的一种调控手段,因此也会间接地实现对运输需求的调控。 对于关系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全局的交通网络,如铁路,当其某一局部的供给能力不足而成为瓶颈时,利用运输组织的方法调控过量的运输需求,实施限制装车,防止运用车偏集,综合平衡运量与运能,是与运用经济杠杆和价格机制进行需求调控并行不悖的有效手段。 对于各种随机产生的城市交通出行需求,在某个时段、某些地段由于过度集中可能造成交通拥挤时,也必须运用科学的运输组织方法诱导交通流、均衡交通流量。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信号系统依据不同时段交通流特性的预测所建立的信号配时方案,以及实行机动车的停车诱导,就是通过交通组织调控交通流量的例证。 现代交通提倡文明出行,更是运用更高层次的交通运输组织管理手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力求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需求,以减少交通流量。 总之,通过有效的交通运输组织,也能够实现对运输需求进行调控和管理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