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 1.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 ❖ 2.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 3.和谐的人际关系 ❖ 4.良好的自我意识 ❖ 5.坚强的意志品质 ❖ 6.丰富的创造力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从一本书开始……《是谁杀了我——毁掉孩 子一生的一件小事》
❖ 一个被老师唾弃的孩子,学校就是他的 地狱,一个被父母、老师同时唾弃的孩子, 这个世界就是他的地狱。
1989年WHO进一步深化了健康 概念,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 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要求人们不 能仅以躯体状态来评判一个人的 健康,而应从这四个方面综合评 判一个人的健康。
躯体健康 人体的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
心理健康 康不矛盾的范围内,个人心境发展最佳的

状态。
五、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 教师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 1.适应不良 ❖ 2.职业心理问题 ❖ 3.人际交往问题 ❖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 5.心身疾病 ❖ 6.神经症
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态度取决于其良好的个 人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如果让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让一个学生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让一个学生生活在耻辱中,他就学会了负罪; 如果让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让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让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让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相信。
教师要有五心: 尊重之心 理解之心 宽容之心 平等之心 期待之心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1.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世界观、态度和品德。)
❖ 2.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 3.教师心理健康也是个人幸福的源泉
新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走进心理健康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成立时,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 仅是免于疾病或虚而且是保持 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
面的完美状态
1978年世界初级卫生保健 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 言》重申了上述观点,并
指出健康是基本的人权。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关于健 康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进展,人 们认为应该从积极的方面解释 和理解健康,推出了“康宁”和 “ 幸福”的概念,使健康的含义更 加广泛,而且具有积极意义, 健康不仅是一种良好状态也是 人们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向。
❖ 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 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还会进一步恶化。(5%)
(四)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A)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和谐; (B)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 (C)有幸福感; (D)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高效率的生活。
❖ 关注每一个学生 ❖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新的教师观……
❖ 教师并非是知识的权威 ; ❖ 教师是发展中的人; ❖ 教师是促进者; ❖ 教师是学习者; ❖ 教师是学友; ❖ 教师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教师是“信息平台”; ❖ 教师是“生生不息的奔河”; ❖ 教师是应战者; ❖ 教师是“人生的引路人”。
❖ 高度健康::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 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完成的活动 ,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70%左右)
❖ 轻度失调: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和他人 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 专业人士的帮助,可恢复常态。(15%左右)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久的心理 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 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 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 的社会功能。
❖ (二)心理健康的衡量方法 ❖ 统计学方法 ❖ 社会适应判定法(刺激情境、多数人反应) ❖ 生活适应评定法 ❖ 主观病痛发 ❖ 症状判定法
❖ (三)心理健康的等级
❖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 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 精神病学家梅尼格尔(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以于 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 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兼备。心理 健康的人应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的行为和愉快的 气质。”

道德健康
在稳定的道德观念支配下表现出来的一贯 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能 社会适应良好 立足角色创造性地工作并取得成就,贡献
社会,实现自我。
现代健康观: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探讨教师心理健康的逻辑起点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 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 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 最佳的状态。”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主讲:张贵红 学校:金沙县安洛乡中心完小 时间:2015.8.25
活着真好
❖ “活着真好,莫在意钱多钱少,汶川的地震 波,分不清你是乞丐还是富豪;活着真好, 莫计较权大权小,汶川的楼板,不认识你头 顶着几尺官帽;活着真好,莫为身外之物、 世态炎凉烦恼,汶川的废墟,掩埋了多少豪 情壮士、俗事纷扰;活着真好,请记住这汶 川的分分秒秒,幸存的生命,再一次演绎了 爱的伟大、情的崇高。”
四、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 总体情况良好,但……
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教师因心理问题而导致各种极端行为 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大量调查结果也表明教师的 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其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 其教育职能的实现、教育价值的体现,关系到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因此,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当引起教育部门乃至整个 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