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7.专题六 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小说
07.专题六 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小说
1927年至1928年12月,巴金创作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中篇)。从此开始使用笔名“巴金”。这笔名曾被许多 人误以为是取无政府主义领袖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首尾 两字组成的。其实, “巴金”中的“巴” 字是为了纪念 与他处得极好的在法国投水自杀的中国同学“巴恩波”, “金”字是另一个同学从巴金当时正在翻译的《伦理学的 起源和发展》的最后一个字信手拈来的。
罪恶社会里的“小人物的悲 哀”。
三个善良的小人物:懦弱 自卑的小职员汪文宣;渴望个人 幸福的“花瓶”曾树生;封建守 旧的“二等老妈子”汪母。小说 写了一个普通市民知识分子家庭 汪家,在现实中破裂的悲剧,揭 露了时代的黑暗和腐败,为那些 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 苦的呼声。
悲剧的成因
▪社会的悲剧 ▪性格的悲剧:汪文宣和曾树生在性 格、追求和思想观念上的不和谐。 ▪文化的悲剧:汪母的传统道德和曾 树生的新派思想。
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 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 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
这几个悲剧事件虽然原因各异,但在一个基本点上 却是共同的:她们都为追求幸福的爱情而和封建礼教 及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导致了 她们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 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
▪ 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行动上犹豫、 不够果断;感情上同封建家庭藕断丝连; 对未来生活没有明确目标。
《寒夜》
40年代,巴金开始写 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 写社会重压下的“委顿的 生命”,由热情奔放的抒 情咏叹变得悲戚而悒郁, 转向对人生世像的深沉思 考。最具代表性的是长篇 小说《寒夜》。
《寒夜》的悲剧及其 成因分析
《灭亡》
《灭亡》1929年在国内发 表并引起轰动,使巴金正式 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巴金自己说,“《灭亡》 当然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然而,在巴金的创作中却自 有它的重要意义,它已经表 现出巴金小说创作的某些基 本特色。诚如巴金自己所说 的,“我写的是感情,不是 生活。”
1928年底,巴金离法回国,仍然居住在上海。从1929年到1949年底,他一共 创作了18部中长篇小说,12本短篇小说集,16部散文随笔集,还有大量翻译 作品。
现代文学大家 巴金
巴 金
一、生平
1、童年时代
四川成都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原名 李尧棠,字芾甘。
“尧”是李家巴金这一辈的排行,“棠”和 “芾甘”反取自诗经中的《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意思 是说,这棵小小的棠梨树,不要去砍伐它,这 是周朝有德政的召伯曾经休息过的地方。
3.觉慧形象--幼稚而
大胆的叛徒
▪ 觉慧属于幼子形象,是高家的叛逆者, 是时代的新人典型。
▪ “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 要特征。
▪ “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是高家所 有人中最为清醒的一个,蔑视以高老太 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斗。 参加学生运动,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 神驱鬼,与丫鬟鸣凤恋爱。
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品, 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 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 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作品所写的正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 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 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家》
一、《家》的思想内容 1.封建大家族的衰落和罪恶。 高老太爷、克安、克定
2.青年的爱情悲剧。 觉新、李瑞珏、鸣凤、钱梅芬
3.叛逆者的觉醒和反抗。 觉民、觉慧和琴
二、《家》的三类家族人物形象: 封建家族制度的统治者(高老太爷为代 表)。 封建家族制度的牺牲者(觉新为代表)。 封建家族制度的叛逆者(觉慧为代表)。
《寒夜》与《家》的比较
由《家》到《寒夜》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深化。 风格:情感外露到客观冷静,热情奔放到沉 郁忧伤。 题材:封建大家族到平凡小家庭,写没有英 雄色彩 的凡人小事。 人物描写:两极对立到复杂性,刻画的重点 由外部事件转向内心世界。
谢谢大家!
1914年巴金的母亲病逝,1917年父亲又病故,这 两件事是巴金人生道路上的激变。
巴金说,父亲的死“使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 一个专制的大王国。在和平的、友爱的表面下 我看见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同时在我的渴望 自由发展的青年的精要来自陈旧的封建家庭观念以及长辈 的威权。在这虚伪的礼教的囚牢中,巴金看到 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挣扎、受苦以至死亡。于 是,他心中燃起了“憎恨”的火苗。“接着 ‘爱’来的就是这个‘恨’字。”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内容的时间跨度是1919年至 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动荡的历史 转折时期,背景是当时中国还很闭塞的内地——四川 成都。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 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 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潜滋暗长,逐步激 化。
巴金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省广元县知县。
左 三 是 外 婆 抱 着 的 幼 年 巴 金
巴金的第一个先生——母亲
巴金把他的母亲陈淑芬称为他的第一位先生,他自称从母亲那里 学会爱:“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 使我知道了爱与被爱的幸福,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 情,她教我爱一切人,不管他们贫与富。她叫我去帮助那些在困苦中 需要扶助的人。”“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拿来分给 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点事情。把我和这社会联系起来的也 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柢。”
1.高老太爷形象--封 建大家族的专制家长
高老太爷形象,揭露了封建宗法家族 制度压抑自由、戕害生命、制造悲剧的负 面品性。高老太爷的衰朽也预示封建大家 族的衰落。
2.觉新形象--封建大家族 的长子形象
▪一个封建家族制度重压下灵魂扭曲、 病态的形象 ▪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 ▪双重人格。半新半旧的人物。思想 与行动分裂。既是受害者又是帮凶。 ▪觉新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对 人的扭曲、异化,对生命活力、自 由爱情的压抑,反映了传统文化的 消极面。
巴金自述关于《灭亡》的创作经过:
“每夜回到旅馆里,我稍微休息了一下疲倦的身子,就 点燃了煤气炉煮茶来喝。于是,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敲 响了,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去 的回忆继续来折磨我了。我想到在上海的活动的生活, 我想到那些在苦斗中的朋友,我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 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清、希望和挣扎,我想到那过 去的一切,我底心就像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烈 焰又猛烈地燃烧起来了。为了安慰这一颗寂寞年轻的 心,我便开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一点东西写下来。 每晚上一面听着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我一面在练习簿 上写一点类似小说的东西。这样,在三月里我写成了 《灭亡》底(的)前四章。”
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五四运动爆发,唤醒
了巴金。各种广泛传播 的“主义”与思潮,在 巴金眼前展开了一个崭 新的世界,而最先打开 少年巴金心扉的是无政 府主义。 1923年,巴 金从家中出走,离开闭 塞的四川去到上海、南 京求学。
留学法国
1927 年1月,为 了进一步对无政府主 义进行“深的研究”, 巴金赴法国留学。图 为巴金(左)在法国 与同学合影。
巴金在《家》的“后记”中这样说
《家》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在一九三 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所以最 初发表的时候用了《激流》的名字。我写这本 小说花去的时间并不多。然而要是没有我最初 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 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家》里面不 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 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 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时候我 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 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 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 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 异常鲜明。
在这当中,中长篇小说无疑代表着巴金建国前创作的主要成就。比较著名的 有:《灭亡》(1929),《死去的太阳》(1931),《家》(1933),《爱情三部曲》 包括《雾》(1932)、《雨》(1933)、《电》(1935),《春》(1938),《秋》 (1940),《火》的第一部(1940)和第二部(1942),还有《憩园》(1944),《第 四病室》(1945),《寒夜》(194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