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论文题目: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作者:杨飞指导老师:内容摘要: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了《家》、《春》、《秋》三部。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以觉新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下男性的悲哀;二类是以梅、鸣凤、瑞珏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下沉睡中的生命;三类是以觉民、琴、淑革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下的觉醒者;四类是以觉慧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叛逆者。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四类人物的命运,提示了以高老太爷、冯乐山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者。

他们一方面统治着这个家族,另一方面又充当丑恶残忍的封建专制刽子手。

在作者的笔下表现出了对社会、人生独到的体验。

启迪着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封建制度反抗旧礼教自我意识觉醒叛逆者读了巴金《激流三部曲》以后,我看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

看到了隐藏在大家庭背后许多丑陋的面孔。

更深刻的了解到封建社会所带给人们的痛苦。

《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以高家四代的生活为主线。

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的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家法束缚,走自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家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生活的伟大力量。

该小说以巨大的规模,对封建家庭崩溃的过程进入了深刻的剖析。

揭露出了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表现新生的民主力量成长的过程。

作者在作品中,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即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朋等一系列道貌岸然的丑陋形象。

通过他们对年轻人一代的戕害得到展示。

把他们人性变态剖析得淋漓尽致。

一、封建社会下男性的悲哀在《激流三部曲》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始终贯穿在作品中。

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也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

作者以他为代表,展示封建社会下作为男性的悲哀。

从他的个人遭遇中,来表现作者对整个封建进行有力的批判。

在作品中,主要从他的爱情生活入手,来突出他的悲剧人生。

蕴藏在觉新身上的悲剧,与封建专制主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下人性的泯灭与无奈的精神态度。

觉新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原本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其实他也极具才华和前途的。

脑子里充满美丽的幻想。

本打算毕业后到北京或上海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升造。

他酷爱化学,内心对爱情有执著的追求。

然而,在高老太爷、冯乐山等封建制主义者腥风血雨的压迫下,他的愿望终将破灭,而更残忍的事实也将向他袭击。

他内心深爱着梅,幻想着能够与梅长相厮守,然而父亲却用抓阄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婚姻。

这种腐朽而愚昧的方式终将一个年青人的对爱情的追求化为泡影。

经过人生中重大的打击以后,觉新的性格也彻底发生了改变。

觉新性格中的两面性,包含着作者对封建社会造成人生扭曲的控诉。

一方面,他是封建社会下的牺牲品,受旧制度所熏陶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

他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他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

”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苦。

作品中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的口中,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

这一性格的变化,使作者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者。

借用觉新的个人遭遇,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者。

另一方面,他又在封建专制主义者的压迫下,不得不充当他们的帮凶。

他也是青年,也曾为新思想所触动,但他背着因袭的重担,长期的封建教育和长房长孙的地位,使他对旧家庭、旧制度抱着留恋、存有幻想,懦弱的觉新缺乏新人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封建势力的压迫,他痛苦伤心,却又无可何,只好逆来顺受。

他既是旧制度的牺牲者,又不时充当着旧制度的维护者。

作者批判和否定了觉新屈从于封建势力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

但对他内心的矛盾和苦痛,又寄与了应有的同情。

揭露了封建社会下男性的悲哀。

觉新是三部曲中刻画得最丰满的一个典型形象。

他在精神上给予了觉民、觉慧很大的支持和关怀。

在觉民抗婚的过程中,觉新给予了他很大的精神鼓舞,他作为一个牺牲者,知道服从祖父的命令意味着什么。

但他又不失其软弱的一面,在面对强大的压力下,却又以劝降者的姿态再三要求觉民服从。

由此,前后对比,把觉新性格中的两面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不能不说这一人物形象赋予了很强的社会意义;作品通过觉新形象的逆造和悲剧命运的揭示,控诉了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苟且怯弱的国民性,同时以最后他这一贯逆来顺受的封建的孝子贤孙的觉醒,说明以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为主要精神支柱的封建大家庭溃灭的必然性。

二、封建社会下沉睡中的生命作品除了塑觉新的悲剧命运以外,还写了以梅、鸣凤、瑞珏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下的沉睡中的生命。

在她们身上上演了一出人性的悲。

通过她们生命的毁灭,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这三位女性都是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内心美上有致之处。

她们不仅有美好的的品格,而且也很有才能,鸣凤聪明过人,心灵手巧,很有领悟力;梅的诗文修养很深,言谈中夹有大量的古诗,有深沉的诗意,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女性;而瑞珏能书会画,外庄内秀,是一个画家。

她们的毁灭,代表着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毁灭。

鸣凤、梅、瑞珏她们都很爱梅花,她们的命运也都从不同的方面和梅花联系着。

鸣凤是含苞未放既遭摧残的花骨朵,梅是乍放即败的碾入泥土的花瓣,瑞珏则是含苞怒放突遭风雨的香魂。

她们都正逢青春而又都没有青春,这就是她们共同的悲剧。

梅本来与觉新相互爱慕,却要屈从家长的意志嫁与另一个陌生的男人。

守寡以后,她在封建节烈火观念的束缚下,以恪守封建礼教为己任,陪着顽固的母亲过着尼姑庵似的生活。

她虽身为大家小姐,生活却异常孤寂,她在精神上饱受着打击。

在家丝毫得不到母亲的关心,只有找最亲近的表兄妹倾诉衷肠。

瑞珏虽为人温和,善良,却还是逃不过封建专制的魔掌。

在爱情上,她算是幸运的,虽是以抓阄的方式获得婚姻。

但却碰上了一位心地善良的丈夫。

由于她的善良和温顺,获得了高家上下的欢心。

在高老太爷死后,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提出所谓“血光之灾”,认为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有人生小孩,死者身上会出许多血为由,将瑞珏迁出家庭,到城门外生产。

最后瑞珏在生小孩时却因难产,乡间缺少应有的医疗条件,悲惨的死去。

作品在描写青年代爱情悲剧的同时,也让每一个读者认识到了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社会下的罪恶。

他们充当着刽子手、魔王。

将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戕害。

另外一个特殊的女性——鸣凤,这个十六岁的婢女爱上了三少爷觉慧。

然而也正是从这儿,种下了悲剧的种子。

不同的阶级出身成为爱情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鸣凤是外表非常温柔平静,然而内心却是激荡起伏的女性,她始终处在极其矛盾的状态下。

鸣凤性格中的柔顺正是专制制度长期压抑的结果。

爱得胆怯而又强烈。

正是这一内心与外表的矛盾构成鸣凤的悲剧美。

当高老太爷要把她当礼物一样送给冯乐山作姨太太时,她无力违背命运,只能苦苦哀求大太太周氏。

她说:“我宁愿在公馆里做一辈子的丫头,服侍太太,服侍小姐,服侍少爷。

……太太,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在公馆里事情还没做得够……我才只做了八年……”这些话真是字字血,声声泪。

八年的奴隶生活在她的心灵和肉体上都留下一斑斑伤痕,她从内心诅咒这种生活,但把这一切与冯乐山的霸占相比,又是多么“美好”。

正因为如此,充当了封建制度下的一个替死鬼。

鸣凤的自杀集中反映了高公馆的阶级压迫。

从这三位沉睡中的女性生命中,我们看到了封建制度酿成的悲剧。

从她们的口中,更进一步的了解到封建制度的残酷,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人性的麻痹和毒害。

对善良、纯洁、美的摧残。

三、封建社会下的觉醒者作品不只是从牺牲的角度去剖析封建社会,还从一些反抗者的眼中透露出作者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憎恨。

以觉民、琴、淑英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下的觉醒者,在作者的笔下,对她们是进行正面描述的。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

他是在封建社会下逐渐成长和觉醒起来的。

在《家》中,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是。

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

他在一步步的成长中,对社会的认识也逐渐成熟。

在《秋》中,他已站在斗争的前沿,不妥协地和长辈们当面争辩,并且护着淑英、淑华的成长。

他在给觉慧的信中说:“我现在也是‘过激派’了。

在我们家里你是第一个‘过激派’,我便是第二个。

我要做许多使他们讨厌的事情,我要制造第三个‘过激派’。

”从觉民的谈话中,我们看到封建社会将必然走向毁灭。

琴是女性中的初觉者。

在对社会的认识中逐渐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成熟。

作品中主要表现在她首先进行学校学习,并抗婚,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正因为她的这种反抗精神,才得到命运的公正待遇。

可见,琴身上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

而高家三房的小姐淑英。

为反抗封建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哀叹命运到反抗意识,到争取自己的幸福,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走出束缚的牢笼,创造自己的生活。

它充满了激情,青年一代的人反抗命运的禁锢,就好像春天刚出生的小草,为了生存的空间,惊人地顶掉了压在自己身上的巨大石块。

在她们的眼中充满着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轻蔑,她们口中所折射出封建专制者的虚伪和腐朽、残忍和冷漠。

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的统治,然而在他们压迫下的青年们,也在思想意识上逐渐觉醒。

从她们的行动中,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作品中,作者开始也批判了她们思想中一些落后意识。

希望反封建意识更强烈一些。

由此可见,作者在创作中丝毫不离开“反封建”意识这一主题。

四、封建社会下的叛逆者在作品中,凝聚着作者最大希望的便是——觉慧,作者用大多笔墨赞扬了以觉慧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主义叛逆者。

他是“家”里青年一代中最行觉醒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

一个封建制度下“幼稚”而大胆的叛逆者,他敢于反抗“吃人”的封建礼教,走自己应走的路,他经过新思潮的洗礼,成为高家“第一个‘过激派’”。

他对封建礼教、制度抱着否定的态度,蔑视长辈的权威,不但积极参加反军阀,反封建的社会活动。

他的信条是“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4] 邓英华、于寒主编:《巴金研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 谭兴国著:《巴金的生平和创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初。

[6] 张慧珠著:《巴金创作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

[7] 贾植芳著:《巴金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十月初版。

[8] 陈丹晨著:《巴金评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