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

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

读书报告
看《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首先就必须关注它的作者段义孚先生和人文地理学这个学科,人文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分支,国内的不少学校近几年在地理学的基础上开设了这门课程,也算是新兴,而实际上它在国际上已是有了很长的发展史,而段义孚正是这个学科的泰斗。

“人文地理学”这里吸引人的就是这人文二字,作为一个科学学科,“人文”的加入是否使其变的主观?变的不客观,不科学,不可论证?而本书书名中的“经验透视”也暗合了我的疑问,这其中的论述似乎是个人主观的结论。

但是经过对这个学科以及这本书的研读,我发现这里面的主观,并不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主观,它是站在人类这个物种上的对地理环境主观认识的规律的总结,它是科学的研究,它总结出了一些人面对地理环境、空间时的主观反应的客观规律,并且,这些规律还能印证到人类历史的发展上来。

在作者的理论中:空间——开阔性,当来到一个大城市,而想到曾见到的广阔的大海,这种感觉到大的意识似乎是感觉到了空间。

地方——更加带有某些人类的情怀和经验,当听到一个自己熟知的地名,心底的情感和想象似乎是感受到了地方。

人就是这样生活在对身处空间的理性而又感性的认识之中,生活在这样的空间和地方。

人如何去经验世界、理解世界就是本书在讲述的。

讲到这里,就发现这和正在学习的建筑有非常大的关系,空间是建筑的灵魂,那么空间的灵魂又是什么呢?人文地理学似乎在为我们展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空间只是是冷冰冰的科学吗?我不禁想到现代主义的发展似乎在无意识中禁锢了空间的形态,走在现代主义建筑林立的城市中,高耸庞大的印象塑造着“动人心魄”的空间感,那么对于地方的经验呢,我们生活的本来是如何的自然环境,人类又是如何在自然中发展壮大的,我们在慢慢失去对土地、森林的经验,更不理说我们的儿童乃至他们的下一代,人类的未来。

我正在看一本伟大的科幻小说,阿西莫夫所著的《基地》,在他对未来的描述中,整个星球表面被金属的建筑物覆盖,高耸的建筑物使人们终其一生没法看到土地,感受到阳光。

那时的人类与现在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正是因为人类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并且作用力巨大的。

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有着主观的甚至是难以言说的经验,在我们的家乡,我们能很轻易的从村口走到家,或者到通过村子的小河,但是要让我们准确的画出家周围的环境地图,我们往往变的很难确定,当然也很难完成。

我们是如何产生对空间的主观认知的?
当然,一切都是从人的出生说起,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历程。

婴儿时,在床上爬的经历使人产生了左右前后的空间概念,而被抱起的经验,也产生了垂直性的空间感受。

在那时小
婴儿无法准确分辨奶瓶的前后,无法清楚分辨所处空间和所见物体的大小,人对于自己所处空间的认识这才刚刚开始,并且一直在学习。

这在后来表现在儿童学习行走拓展了活动空间的区域,表现在我们不再只对单独的物体或人产生兴趣而是开始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等等。

对空间的认知也是人类自己学习的过程,我想所处空间的环境对于空间认知也有重要的影响。

那么,空间是学习的成果,那么后来,一个地方如何使人产生快乐或忧伤的情感?
这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配合这种关系,人们组织的空间形式也以亲切经验组织起来,我们的居住环境一定程度上说是根据人的生物性需求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而组织起来的。

空间是我们建造出来的,它带有人的标准。

在谈归属感之前,说说什么是“失落”,我沿着步道走入森林,却走离了步道,此刻我仍能感觉到前后上下的空间,但是这里缺少了对参考点的位置,我失落了,不知如何移动。

在古代时期,居住的家园和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在信仰与无知的崇拜中建设出来的,中国的皇城排列规整,等级森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观念也是影响了一个个村庄的选址与建设。

那时,空间组织的南北左右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是各具重要的意义的,皇帝面对南方而接受充足的阳光,男性属阳,皇帝的背部在阴影中,在他后面的区域属阴,而女人、卑贱的人属阴。

种种此类,空间的警觉性使人的情感同抽象的空间之间建立了更加牢固的纽带,这些在规划建造过程中形成的有意识的空间,反过来使整个社会之间形成了羁绊。

反观我们现在的城市,似乎少了一些约束,但是走在一些陌生的城市中时,我仿佛进入了陌生的森林,失落了,不知该如何移动。

整个城市呈现一种匀质的感觉,没有非常明显的前后、等级,甚至在美国,大部分道路用数字序号来命名,不带情感色彩的居住地让人非常容易迷失在其中。

在本书中,与建筑专业最为有关的是“建筑空间与警觉性”一章,非常有意思。

作者认为,人在认知建筑空间时,不只是在分辨房间的内与外、光明与黑暗,建筑物有教导作用。

建筑、房屋、庙宇、城市,这些都是小型的宇宙,建筑学是继续人类经验的步伐,对实际经验而建立的实有世界提高警觉,这包括个人和集体的经验。

纪念碑、庙宇甚至是每个民居,都可能是一个宇宙的符号。

在哪里建造?用什么建造?建造成什么形式?都是世世代代建筑师要想的。

古代,由于材料的限制和缺少,建筑活动也是一个带有仪式性的活动,而建成的建筑在形式、空间上也带有一些宗教、象征的意义。

建筑在那时还起到警觉的作用,人在其中感受到教化,在高耸的教堂中,人显得渺小,此刻不需要文字的教化、警示,人在其中便感受到了空间的警觉,当然,那时民众大多仍是文盲。

在现今的社会,文盲越来越少,要利用建筑空间这种具象的形式去产生教化作用的机会也越来
越少。

语言文字优越的取代了这种作用。

但是请不要忘记空间、地方它们的力量。

并且我认为这种视觉、感觉直接经验的建筑空间也拥有它不可取代的强大作用,是值得我们去利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