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2018-06-16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平均数》,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把计算(怎样求平均数)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概念课其本质的东西,即概念的意义所在。
在这次的两节课上,我和艳霞都重视了这一点,但一节课下来,总感觉亦步亦趋,在牵着学生走。
我们小组人员在议课之后,我有所感悟:一是在一节课上我承载了太多的教学任务: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在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表示的是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易受其中一个数据影响变大或变小,平均数不是表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等。
再加上平均数这一课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
那么该重新如何定位呢?如果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定哪些目标比较合适?第二课时呢?梳理之后,重新定位如下:
第一课时分析定位:
1.通过例2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困惑,让学生明白人数不等的情况下不能比总数,那该怎么办呢?导入本节新课。
2.出示例1让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操作演示后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
(因为必须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把多的一部分补给少的一部分后得到的,为后面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打下感知基础)然后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打通移多补少与计算法之间的联系:通过移多补少让学生直观看到每人都收集了13个水瓶后,让学生理解这就相当于把四个人的总数平均分成四份后得到的,进而引出计算法。
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并会求平均数。
3.出示学生投篮表,让学生用移多补少或计算法求出三组数的平均数,再次感知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这一课时不必强调学生用哪一种方法,重要的是通过材料来感知)
4.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合理估计平均数的大小,进一步感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然后让学生通过验证,进一步理解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