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导线安装工艺守则 版 本 A 修订状态 0 制订单位 技术质检部 文件编号 生效日期 页 码
15/22
1适用范围
本守则适用于JP柜上的二次控制联接线的制作与联接。 2目的
对JP柜装配工序接线进行控制,确保工序质量满足规定要求。 3装配前准备
1) 装配前应先准备好元器件布置图、 编号图、原理图等并且熟悉图纸及技术要求, 检查元器 件型号,规格,数量等
与图纸是否相符,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发现问题及时更换。组装前必须擦净元器件上的灰尘及油污并收起 合格证将其存放于按项目
名称指定的位置。 3) 准备材料:准备好各种规定的 OT UT型铜接头(见附表),各种规定的BV BVR绝缘铜 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线、阻燃
聚丙烯缠绕管、塑料扎线、套管、行线槽、导轨及各种紧固件。 4) 工具: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压线钳、万用表、兆欧表、扳手、钢卷尺、钢直尺、打 码机等。
4装配工艺及要求
1) 安装的元件应操作方便,操作时不受到空间或相邻元件的防碍,不能触及带电体。
2) 维修容易,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
3) 保证一、二次线的制作和安装距离。
4) 同一批次相同产品的装配应一致。
5) 先将元件或附件安装在相应的支架或安装板上, 再将支架或安装板装在箱体上,准确测量, 调整安装位置后将其紧
固,调整时不得重击零部件和元器件。 6) 每个元器件应标注醒目的符号,使用的符号或代号必须与原理图或接线图一致。 元器件编 号字迹必须清晰、端正,
大小应一致。 7) 组装所用紧固元件,金属件的防护层不得有脱落、生锈。螺丝选择要与元件固定孔相匹配,。 紧固后螺钉露出螺母2〜5个螺距,其余螺钉应拧紧。 8) 组装时要充分考虑接地连续性,箱体内任意两个金属部件通过螺栓连接时如有绝缘层应采
用相应规格的接地垫圈,并注意将接地垫圈齿面接触零部件表面,用以划破绝缘层。
制订 审核 批准 分发号 标 题 导线安装工艺守则 版 本 A 修订状态 0 制订单位 技术质检部 文件编号 生效日期 页 码
16/22
9) 安装因震动易损坏的元件,应在元件和安装板之间加装橡胶垫减震。
10) 对于有操作手柄的元件应将其调整到位,不得有卡阻现象。
11) 将母线元件上预留给顾客接线用的螺栓拧紧。
12) 各种防护板应安装到位。
13) 满足电器元件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例如,满足散热,飞弧距离,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等的要求。
14)低压电器元器件装配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 1规定
表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额定绝缘电压 ui(V) 电器间隙(mm) 爬电距离(m)
63A及以下 大于63A 63A及以下 大于63A ui w 60 3 5 3 5 60 v ui w 300 5 6 6 8
300 v ui w 660 8 10 10 12.5
14) 配线前,先根据图纸给元器件标号。标号一般粘贴在该元件正中上方的金属构架上,如元件上 方不能粘贴标号时,可就
近选择适当位置粘贴。 15) 辅助电路导线的端头与元器件连接时,必须穿导线号码管,标号应正确清楚、完善牢固、有永久 的附着力,标号必
须与接线图标号一致,方向应从线段开始读取。 16) 根据过门线、接地线和固定
压板安装位置确定导线总走向,活动线束采用 BVR系列导线,颜色一 般采用黑色,应选用CCC认证合格的产品。 17) 过门PE线除特殊要求及特殊地区外一律用 2.5mn2BVF黄绿线,保证活动门开启到位即可。元器 件本身有PE或接
地要求的,根据相关要求采用相关截面积的黄绿线。 5元件器装配
1) 根据图纸先安装行线槽再安装导轨;
2) 元件器安装时遵循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原则。
6绝缘导线的加工及安装
1) 根据图纸先接主回路再接控制回路(特殊情况除外)。
2) 绝缘导线:导电的颜色一般为黑色,若按相序分色时导线的颜色。
交流电路:A相一黄色、B相一绿色、C相一红色、零线一淡蓝色、安全用接地线一黄绿双色。 分发号 标 题 导线安装工艺守则 版 本 A 修订状态 0 制订单位 技术质检部 文件编号 生效日期 页 码
17/22
3)端头压接
① 根据导线和元器件的安装位置,敷设走向,计算出每根导线长度,根据行线方案量材下线, 下线要适当留有余量,一般是 40〜50伽,以防线束被捆扎,弯曲后长度不够。 ② 根据线径不同选取剥线钳,剥线时不应损伤线芯。线头绝缘剥去长度应按连接螺钉直径及连 接方式确定在导线压接头的部位,剥除绝缘层露出线芯的长度,应略大于铜压接端头管部分,套管部 分长度的2〜3伽。 ③ 铜压接头表面上不应有毛刺、裂纹等。 ④ 使用BVR多股导线时,冷压端头的口径应与导线线径匹配。 4) 导线弯制
① 导线在端头压接好后,应按导线在成套框中的实际位置和走向,进行弯制(弯曲),截面较 小的导线可以捆扎成束弯制,截面较大的导线可以单根弯制。 5) 导线的连接与安装
① 导线在安装好后,应保证接线正确,做到横平立直、整齐美观,不影响导线的散热,也不影 响其他电器元件和设备的正常工作。 ② 捆扎导线的扎带和缠绕管应选用黑色, ③ 多根导线配置时应捆扎成线束,一般用尼龙拉扣、或缠绕管捆扎成圆形,线束配置应横平竖 直,整齐美观。线束应用吸盘与箱体固定,水平时每 300伽,垂直时每400伽固定一次。导线束用缠 绕管绕扎,保护导线不受损坏,线束里的导线相互间不得有绞缠现象。塑料缠绕管捆扎线束可根据线 束直径选择适当材料见下表,缠绕管捆扎线束时,每节间隔 5~10mm力求间隔一致。缠绕管的接头处 留在不可见部位。 ④ 二次线在有过门时应采用波纹管护套以保护导线的完整。 ⑤ 二次线过门时应可靠固定,并留有充分的旋转余地,保证门开启时导线不受损伤。 ⑥ 导线与元件接点或母线连结时用螺钉拧紧。每个端子的接点上只允许接一根线,特殊情况可 接两根,但须采取措施(压鼻搪锡),保证连接可靠。 ⑦ 多股软导线在与电器元件接点连接时端部应绞紧,并加终端附件 (冷压端头),芯线不得有松 散或断股现象。 制订 审核 批准 分发号 标 题 导线安装工艺守则 版 本 A 修订状态 0
制订单位 技术质检部 文件编号 生效日期 页 码 18/22
线鼻的尺寸,削去导线两头的绝缘层,误差不超过 + (1.5~2 )伽。导线削除绝缘层后,在导线芯表面不得 有明显的划痕,以免弯曲时导线断裂,削去绝缘层后,应将线芯表面的污物和氧化层除去,以保证接触良 好。 7.2 将芯线穿上冷压端头,芯线穿过冷压端头压接部位后,芯线外露长度为 0. 5〜Imm,如图2 所示。用冷压钳压接,压接时,不同规格的冷压端头应用冷压钳上对应规格的钳口压接,加压至钳口完全 闭合。 OT UT型冷压端头用冷压钳进行压接。将端头放入冷压钳相应规格的钳口处,加压至钳口完
全闭合。 7.3
打开冷压钳,将端头拿出即可 7.4 0
O.SImm a图2芯线压接在冷压端头上 7.5 以上两种冷压端头压接后用力拔一下冷压端头, 冷压端头不允许松动或脱落(不得有芯线插在
冷压端头外部的现象)导线中间不得有接头。 根据铜芯绝缘导线的线芯截面来选择相应的接线鼻,单股线可直接连接,必要时采用双螺丝 可不用接线鼻,比如计量接线盒。 连接导线中间不应有绞接点或焊点,接线应尽量在固定的端子上进行。 当接线端子为压接式端子时,独股线直接插入,导线绝缘外皮至端子压板距离为 多股线采用相应规格的冷压接头(接线鼻子),导线绝缘外皮至接头管之间距离为 1.0〜2.0mm ⑩ 各类压接式端子必须用螺钉将插入导线压紧, 不得有松动现象。电流表,电流互感器等承载电流 的接线鼻子线一律用“ O”型类封口的,不得使用开口鼻子
7.6 头压接,
1.0 〜2.0mm
审核 批准 分发号 标 题 导线安装工艺守则 版 本 A 修订状态 0
制订单位 技术质检部 文件编号 生效日期 页 码 19/22
11 端子排的始端必须装有可标出单元名称的标记端子;末端装以档板。同一端子排不同安装单位 间也要装标记端子,以
便分隔。同位号的端子一律用端子专用连接片连接,外引的电流回路做出厂临时短 接,不同电位的连接片之间采用端子隔板隔开。 12端了排必须有序号标识。
13 二次导线用螺丝、螺母、平垫、弹垫压接紧固,插入部件后,弹垫应压平,螺母紧固后螺栓外 露长度为2〜5牙。
14二次线与母排相接时,应在母排相接处钻 ①5mm勺孔,用M4螺栓、螺母、平垫、弹垫紧固。不便 并螺帽的地方可钻
①3.2的孔,攻丝,用M4螺栓。 15号码管字迹应按国家规定标准字体用打字机打印,不得手写,字迹内容同二次接线图一致。号码 管统一套至线鼻颈位
置,号码管的粗细根据导线而定,长短根据标准标号而定,统一尺寸,不得或长或短。 号码管在导线连接后距接线端子距离为 1.0〜2.0mm当无外力处于垂直位置时应不存在滑动现象。
16连接到发热元件上的绝缘导线应考虑到发热对绝缘导线的影响,如加热板等,做相应的保护措施。 17绝缘导线穿越
金属件,应采取使绝缘导线不被破坏的措施,如在导线穿越的金属板的孔上戴橡胶 圈等。 18分路线束
18.1 分路到元器件的线束,一般按水平居二个元器件中间两侧分开的方向行走,到接线端的每根 线应略带弧形,裕度
连接。同屏内的各种元器件接线的弧形,应力求一致,线束配置应横平竖直、整 齐美观,使二次线制作规范。
制订 审核 批准 分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