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
摘要:鉴赏古诗词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管是鉴赏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都是把握诗词内容,否则,诗词鉴赏就无从谈起。

文章就古典诗歌鉴赏技巧展开论述。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语文教学鉴赏技巧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针对中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具体分析如何作答。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鉴赏诗歌的四大步骤。

一、看题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探视一个人的内心。

那么,一首诗的题目则是一首诗的眼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诗歌的题目都透露出了许多重要信息。

有的交代了地点,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读这首词之前,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的这首词是关于赤壁的,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便是关于赤壁的一些信息——它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进而会想到和这场战争有关的人与事。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赤壁?他想起了和赤壁有关的哪些人与事?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仔细阅读这首词,就能又快又准确地抓住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的则概括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类型,这首诗属于送别诗、怀古诗还是思乡诗?以送别诗为例,由于中国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的出行主要靠自己的两条腿、马车或者骑马。

速度决定效率,这导致人们出门都要花费几天、几个月的时间。

一旦两人分别就要很长时间不能相见,所以送别诗要表达的基本感情应该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在此基调上,我们还可以根据送别的对象加以分析,因为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环境,其流露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如果送别的是求学、赶考的学子,那么在依依不舍的同时,也会夹杂着对学子的希望和期待,希望他们能学有所成或金榜题名。

古代官职调动频繁,如果是升官,则还会表达对升官之人的祝贺。

若是贬官,则此时除了对友人的不舍之外,更多的还有安慰、劝勉之意。

当然,送别的对象还有商人、参军的将士等,具体诗歌要具体分析。

二、看作者、朝代
“文如其人”,“诗言志”,每一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生活遭遇。

不同的生活遭遇,诉诸诗歌,其风格、思想倾向都会有所不同。

而诗人生活朝代的不同,会造成风格、思想倾向的迥异。

所以,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有豪放的苏轼、辛弃疾,有婉约的柳永、姜夔、李清照,有清新飘逸的李白,有沉郁顿挫的杜甫,有豪放磅礴的曹操,还有旷达俊爽的杜牧。

作者的生活遭遇、生活的朝代都相当于背景,而背景影响着诗人的感情。

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这点理解诗歌。

比如以写山水田园诗闻名的王维,他除了会写诗之外,在书画和音乐方面也有所造诣。

他的山水田园诗被人评价“诗中有画”,其风格特点是恬淡优美的。

再比如李白与杜甫,两位诗人都生于唐朝,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虽然他们都生活在唐朝,却是一个生活在盛唐时期,而另一个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晚唐。

国家国力的强盛、政治的腐败是他们风格迥异的最主要原因。

盛唐时期的李白,国家强盛,诗人有种民族自豪感,虽然人生的路有些许波折,但是总体的诗风是情形飘逸的。

而生活在晚唐时期的杜甫,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诗人感到痛苦,希望自己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衰败的晚唐成就了杜甫的沉郁顿挫。

三、看诗的具体内容
一首诗词中,最重要的就是内容,那么在鉴赏诗词的时候,我们要看哪些内容呢?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给学生讲这样的一个公式:意象—意境—情感。

首先要看的是意象。

在通读诗歌之后,第一步要看的就是诗歌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感情通过特定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意象”。

意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客观事物的完美统一。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一些意象所表示的含义已经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
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要留心诗人所选用的意象,揣摩他要表达的含义,从而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意象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意旨,而且承载着诗人复杂的感情,它带有诗人浓烈的主观情感,所以在鉴赏诗歌内容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抓住诗歌的意象,只有很好地抓住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其次是看意境。

作者选用特定的意象,并且突出这些意象的一些特点,这些有具体特点的意象则建构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而意境也是外界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情感和谐的统一,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漂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

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无法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惆怅、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

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溶铸成一个浑然
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


结合诗人选取的意象、创造的意境,再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就会比较顺利。

四、看诗眼分析表达技巧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人们常说:“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

诗眼能凝练、生动、鲜明地体现诗的神韵,有着奇妙的功效。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表达技巧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

首先要辨明修辞方法。

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便是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通感,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除楚辞之外,还有对比、借代、互文、设问、比兴等。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其中最常用的是抒情与描写。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

而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描写则分为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和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

记叙则是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作者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最后是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烘托、渲染、对照、用典、叠词、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欲擒故纵、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

诗歌里还会涉及一些典故、注释等,如辛弃疾的《永遇乐》就有大量的典故,遇到时,要加以细细分析。

鉴赏诗歌的时候,在抓住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及所给注释的基础之上,还要加以变通,才能准确理解诗歌,解读诗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