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标体系
指导思想
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的 以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为理念 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 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模式为核心 以健全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为手段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以鼓励和宣传为主要推进方式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环保总局的定位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需要政府推动,同时还要积 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社会团体、企业、公 众、科研院所和国际援助等5个方面的力量。
国家环保总局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应 该发挥牵头和引导作用,积极联合其他部门,调动 社会力量,在研究、宣传、行动、实施和制度建设 等领域开展工作。
树立 “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新观念 建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消费体系 号召公众拒绝使用环境不友好消费品,抵制和排斥与消费相
关的“环境不友好”行为。 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拓宽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消费途径,
促进全社会环境友好消费观念和体系的建立。
6-6 促进环境友好型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环境友好型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 会的关键支撑: 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 开展环境友好型技术成果示范推广 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推广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发展 模式 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各行各业节 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 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
6-3 建设生产领域的环境友好
我国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在生产领域实现 环境友好的转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工作重点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立鼓励环 境友好型生产的制度: 加强分类指导,推进全国循环经济建设 以环境友好理念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倡导绿色生产,完善社会再生资源利用体系 促进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 推动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与目标
核心内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重新思考人 与自然的关系,摈弃涉及到价值观念、道德伦理、 社会文化、发展模式、生产形式、消费方式等各个 层面出现的一些“环境不友好”因素。是人类活动 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环境“不友好”的思维方式和行 为方式的批判性颠覆。
环境友好社会公约的组成部分
1
环境友好社区 环境友好家庭 环境友好学校 环境友好酒店 环境友好机关
环境友好企业 环境友好公交 环境友好商场 环境友好医院
2
6-5倡导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活消费观念
在生活消费领域推广环境友好概念,建立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消费偏好, 引导生产领域和决策机制的环境友好转变,具体包括:
6-4 继续开展“绿色创建”系列活动
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的系列“绿色创建”试点示范活动,为建 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基础,也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 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了从社会各个单元层面实现构建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框架。 在此基础上,各地应提出并实施环境友好公约,在企业、社 区、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宾馆、医院、工交、商店等各类 社会单元公布环境友好公约(或)守则,号召全民---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共同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努力。
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 中级阶段 高级阶段
建设环境 友好型社 会是一项 复杂的系 统工程
环境友好 理念的推广
环境友好 任务的实施
环境友好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基本经济 制度的建立
三个着手点
发展模式 的转变 ....
由以环境换取经济 增长向以环境优化 经济增长转变,促 进发展模式优化
将“绿色创建”试点示范活动纳入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体 系
制订“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标体系” 和《公民环境友好公 约》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
在以上的各项原则指导下,根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 含义、内容和主要实现途径,设计环境友好型社会 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进步 环境优良 生产领域环境友好 生活消费领域环境友好 决策管理系统环境友好
6-2 推进环境友好型决策体系的建立
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主要发挥引导和监督 作用,要建立环境友好的决策体系,从宏观角度指导推动环 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编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导则 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制建设,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 实施效力 推动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体系的建立 推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推动环保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 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民主决策体系的建立 推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
环境友好型 社会
继续开展 “绿色创建”系列活动
推进环境友好型 决策体系的建立
建设生产领域 的环境友好
6-1 树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
以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研究和概念普及为主,是 当前工作的重点,也是开展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 包括: 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研究 制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规划和指标体系 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伦理价值宣传教育 开展环境友好型文化建设,普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理 念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向环境不友好行为挑战
目标: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基 本经济制度,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 与低损耗的绿色产业结构以及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 风尚和文化氛围。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工作
国家环境保护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城市(区)
绿色社区 绿色学校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国家环保 总局大量试
点工作
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生态示范区
....
空间布局.... .... 的调整
消费和生活 方式转变
将经济发展与环境 承载能力相统一, 形成各具特色的发 展格局,促进区域 经济结构优化
建立环境代价最小 最珍爱环境的社会 体系,通过环境友 好促进社会和谐
六个领域
促进环境友好型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倡导和建设环境友好型 生活消费观念
树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伦理价值观念